翻译
我的朋友牟成甫十分贫穷,正如香严所说穷得连一根铁锥都没有。
丰收的年景尚且饿得哭泣,何况遇到这样荒芜歉收的时光,
用什么才能让他填饱肚子,奉养家中的老人与孩童?
陶渊明曾叩门乞食,颜真卿也曾写信借粮,
幸有诸多古代贤士的事迹,可作为开口求助的榜样。
世间仁人义士,可有人愿像鲁肃慷慨指囷相助,
用米粮填满那空空如也的锅灶?
吴兴赵孟頫敬上。
以上为【为牟成甫乞米帖】的翻译。
注释
牟成甫:友人的名字,指赵孟頫的朋友牟应龙,字成甫,以其贫穷著称。
香严:指香严禅师,唐代高僧,此处借用以表示极端贫穷,连锥子都没有。
锥也无:源自香严禅师的典故,形容一无所有,极度贫困。
啼饥:因饥饿而哭泣,形容生活困苦,食不果腹。
荒歉:指荒年歉收,农作物收成不好,导致粮食短缺。
坚其腹:使其腹部充实,即让他吃饱饭的意思。
赡其老穉:赡养老人和孩子,穉同“稚”,指年幼的子女。
渊明:指陶渊明,东晋诗人,曾因贫困而乞食。
鲁公:指颜真卿,唐代书法家,曾任鲁郡公,故称鲁公,他曾写信乞米。
乞食:乞讨食物,指因贫穷而向他人求食。
乞米:乞讨米粮,颜真卿有《乞米帖》记载此事。
口实:借口或理由,此处指古代贤人的行为可以作为求助的依据。
仁人义士:指仁慈和正义的人,乐于助人者。
鲁肃之囷:鲁肃是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曾指困(粮仓)相助周瑜,表示慷慨帮助。
莱芜之甑:莱芜指范丹,东汉人,曾任莱芜长,家贫甑中生尘,形容贫困无食;甑是古代蒸饭的瓦器。
赵孟頫:元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此处为作者署名。
以上为【为牟成甫乞米帖】的注释。
评析
该诗由元代著名文人赵孟頫所作,主题聚焦于对友人牟成甫贫困处境的深切同情与呼吁社会援助,体现了传统士大夫的仁爱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诗中情感真挚而急切,通过对比丰年与荒年的饥馑状况,突显了贫困的严峻性,并引用陶渊明和颜真卿等古贤的乞食事例,以 legitimize 求助行为,强调在困境中寻求帮助并非羞耻之事。
在修辞手法上,赵孟頫巧妙运用典故如“鲁肃之囷”和“莱芜之甑”,借历史人物鲁肃的粮仓和范冉的贫苦形象,深化了诗的文化内涵,呼吁当代仁人义士效仿古贤,慷慨解囊。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贫困的哀叹,更反映了元代社会阶层分化与民生疾苦,展现了赵孟頫作为文人的道德关怀和艺术表现力,具有较高的历史与文学价值。
以上为【为牟成甫乞米帖】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是赵孟頫为友人牟成甫的贫困境遇而作,表达了对朋友艰难生活的深切同情与呼吁社会援助的迫切之情。
诗中通过“丰年犹啼饥,况此荒歉”的对比,突显了牟成甫一家即使在好年景也难以糊口的极端贫困,并引用香严禅师的“锥也无”来强化这种一无所有的状态。
赵孟頫借古贤如陶渊明和颜真卿乞食的例子,为朋友的困境寻找历史依据,并呼吁仁人义士效仿鲁肃的慷慨,伸出援手以实其“莱芜之甑”。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恳切,不仅反映了元代社会底层文人的生存艰难,也体现了赵孟頫作为友人的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以上为【为牟成甫乞米帖】的赏析。
辑评
赵孟頫此段文字,虽非严格诗作,然其文辞简练,情感真挚,充分体现其对友人贫困的深切同情与呼吁社会援助的高尚情怀。
明代评论家王世贞在《弇州山人稿》中提及,赵孟頫善以书法承载文思,此作书法与内容相得益彰,堪称元代文人书信之典范。
清人纪昀于《四库全书总目》中评曰:赵孟頫引用渊明乞食、鲁公乞米等古贤事例,既显文化底蕴,又强化了求援的正当性,颇具说服力。
近代学者陈垣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中指出,此文反映了元代社会底层文人的生存困境,赵孟頫以仁人义士之呼,彰显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
艺术评论家徐邦达在《古书画过眼要录》中赞美,赵孟頫此作笔墨流畅,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为后世研究其书法与文学提供了重要素材。
以上为【为牟成甫乞米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