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南溪有一座名为“会景亭”的亭子,位置处于众多亭台之间,视野却被遮蔽,什么景色也看不到,实在与其名字极不相称。我本想将它稍稍向西迁移,靠近断岸之处,朝西而建,便可远眺美景,但因事务繁忙尚未付诸行动,姑且为它重新题名以表心意。
飞翘的屋檐面对古老的驿道,高悬的匾额仿佛在劝导游人驻足观赏。虽未能立即实现隐居之志,暂且借此洗去旅途风尘。茅草屋分散在村落之间,炊烟袅袅依傍着城墙。山林间有缺口,湖光由此透入;窗户明亮,原野的气息显得格外清新。居民头戴白帽,朴素无华;过往的贵客虽乘朱轮车马,却只是匆匆过客。青山之美让人愿意留下脚步,清风吹拂,吹落了酒后微醺的头巾。将来若有谁来改建此亭,不必拘泥旧有的形制。即使他年我已年迈重临此地,依然还能作为座上宾客欣然赴会。
以上为【南溪有会景亭,处众亭之间,无所见,甚不称其名。予欲迁之少西,临断岸,西向可以远望,而力未暇,特为制名】的翻译。
注释
1. 南溪:地名,具体所在有多种说法,可能指四川宜宾附近的南溪县,或泛指南方溪流之地。
2. 会景亭:取“汇聚景色”之意,但实际位置不佳,无法会聚美景。
3. 无所见:指亭子被周围建筑或地形遮挡,视野受限。
4. 不称其名:与“会景”之名不符,名实不副。
5. 迁之少西:稍向西移动。
6. 临断岸:靠近断裂或陡峭的河岸,便于远望。
7. 力未暇:没有时间或力量实施计划。
8. 制名:重新命名,此处或指为新址构想意义,非实改名。
9. 飞檐临古道:形容亭子飞翘的屋檐面向古老的道路。
10. 高榜劝游人:高悬的匾额似在召唤游人前来观赏。
以上为【南溪有会景亭,处众亭之间,无所见,甚不称其名。予欲迁之少西,临断岸,西向可以远望,而力未暇,特为制名】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南溪时,对“会景亭”名不副实的现状所发的感慨之作。全诗由景及情,由物及志,既有对现实景物的细致描摹,又有对人生志趣的含蓄表达。诗人不满于亭子位置不当、徒有其名,提出迁建设想,并借题发挥,抒发了自己寄情山水、超脱尘俗的情怀。同时,他对未来改建持开放态度,表现出不拘成法、顺应自然的思想。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开阔,体现了苏轼一贯的旷达胸襟与审美追求。
以上为【南溪有会景亭,处众亭之间,无所见,甚不称其名。予欲迁之少西,临断岸,西向可以远望,而力未暇,特为制名】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清晰,前半叙事写实,后半抒情言志。开篇直指“会景亭”名不副实,点出问题核心,随即提出理想方案——迁亭临岸以收远景,虽“力未暇”,却已心向往之。这种“未能行而先构想”的笔法,正显诗人胸中有丘壑。
中间六联写景细腻,层次分明:“茅茨”“烟火”写人间烟火气,“林缺”“窗明”转至自然清趣;“居民惟白帽”与“过客漫朱轮”形成鲜明对比,一静一动,一朴一华,暗含对仕隐生活的思考。
“山好留归屐,风回落醉巾”二句尤为灵动,既写出山水诱人之魅力,又透露出诗人洒脱不羁的个性。“归屐”暗示归隐之志,“醉巾”则见豪放之情。结尾宕开一笔,不执着于己见,主张“旧制不须因”,体现其通达的历史观与建筑美学观。末句“犹堪作坐宾”,语淡情深,既有老去之叹,更有乐观之怀,余韵悠长。
全诗融议论、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质朴而意蕴丰富,充分展现了苏轼“随物赋形”“不主故常”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南溪有会景亭,处众亭之间,无所见,甚不称其名。予欲迁之少西,临断岸,西向可以远望,而力未暇,特为制名】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因亭起兴,托物寓意,不独写景工致,而胸次洒落,可见其超然物外之怀。”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山好留归屐,风回落醉巾’,写景入神,兼有人情物理之妙。”
3.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评:“公每于游览中寓改革之意,如迁亭事虽小,而见其不苟且于名实之间。”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苏诗往往于寻常亭榭生发出大议论,此篇‘他年谁改筑,旧制不须因’,真有千载不易之识。”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此诗以‘会景’之名不副实为切入点,层层推进,由地理之迁延及人生之展望,展现其一贯的实践精神与豁达心态。”
以上为【南溪有会景亭,处众亭之间,无所见,甚不称其名。予欲迁之少西,临断岸,西向可以远望,而力未暇,特为制名】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