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汀洲、回峦斜拥,曲径松杉堆黛。落帆人语寒潭静,幡影风摇星彩。涵轻霭。渐潮声、鱼音梵呗喧金界。霜林惊籁。更百八绵连,噌吰奰发,流响空青内。
深院锁,谁放鲸吟出海。澄江歘腾漰湃。唤回客梦清宵永,寂历闲心如洒。君莫骇。君不见、景阳旧恨台城改。佛镫绿叆。共窣堵铃鸣,相轮铎语,长夜悲兴败。
翻译
汀洲回转,山峦斜抱,松杉小径堆积着青黛色。
落帆后人语打破寒潭静寂,旗幡影动摇碎了星光。
轻雾弥漫水面,渐次传来潮声、木鱼声与诵经声,喧闹着佛国世界。
霜染林木惊起天籁,更有百八钟声连绵,宏亮激越地迸发,音响在碧空之中回荡。
深院锁住寂静,是谁放出鲸吼般的钟声破海而出?澄澈江流忽然腾起澎湃巨浪。
唤回游子的清宵长梦,寂寥中闲心如同经过洗涤。
君莫要惊骇,君不见景阳井旧恨与台城更迭?佛灯在绿烟中明灭,与佛塔铃鸣、相轮铎语相伴,长夜悲叹着兴亡盛衰。
以上为【摸鱼儿 · 潇湘大八景词其一】的翻译。
注释
1. 潇湘大八景:潇湘地区八大景观,肇始于宋代宋迪《潇湘八景图》
2. 汀洲:水边平地
3. 回峦斜拥:山峦环抱状
4. 幡影:寺幡投影
5. 鱼音梵呗:木鱼声与诵经声
6. 金界:佛寺别称
7. 百八:佛教一百零八钟声,破百八烦恼
8. 噌吰奰发:钟声宏亮激越貌
9. 鲸吟:钟声如鲸吼的夸张描写
10. 景阳旧恨:南朝陈后主景阳井被擒的亡国典故
11. 台城改:金陵台城屡经兴废
12. 窣堵:佛塔梵语音译
13. 相轮:塔顶金属环
14. 铎语:风铃声响如语
以上为【摸鱼儿 · 潇湘大八景词其一】的注释。
评析
此词以潇湘夜钟为切入点,构建出声景交融的亡国悲歌。上片通过“回峦斜拥”“松杉堆黛”的视觉铺陈,转向“幡影星彩”的光色变幻,最终汇聚为“鱼音梵呗”“霜林惊籁”的听觉洪流,完成从静穆到恢弘的意境转换。下片“鲸吟出海”的奇幻想象与“澄江澎湃”的现实波澜交织,“景阳旧恨”的历史典故与“佛灯绿叆”的宗教意象叠加,在时空错位中深化了遗民悲愤的主题。全词以声写史,以景证道,体现船山词学“藏悲愤于闲淡”的审美特质。
以上为【摸鱼儿 · 潇湘大八景词其一】的评析。
赏析
王夫之此词作于明亡后隐居阶段,在潇湘八景的传统框架中注入深沉历史意识。上片声景描写极具层次:起笔“转汀洲”的动态视角暗合漂泊命运,“回峦斜拥”的拟人化山势隐喻故国怀抱;“落帆人语”与“寒潭静”构成刹那的声学真空,旋即被“鱼音梵呗”打破,这种静极复动的声景设计,暗喻遗民从隐忍到爆发的心理过程。下片用典尤见匠心:“鲸吟出海”既写钟声破空之力,又暗合《诗经》“鼍鼓逢逢”的战争记忆;“景阳旧恨”与“台城改”的并置,将南朝旧事与明亡现实叠印,形成历史循环的苍凉启示。结尾“佛镫绿叆”的幽冷光影中,塔铃相轮化作历史见证者,其鸣响已超越宗教范畴,成为文明绝续的挽歌。全词将佛教时间观(百八钟声)与儒家历史观(兴败循环)熔铸一体,在词体容量内构建出宏大的文明反思体系。
以上为【摸鱼儿 · 潇湘大八景词其一】的赏析。
辑评
1. 叶恭绰《广箧中词》卷一评:“船山词浑灏流转,此阕声情悲壮,‘鲸吟出海’句真能裂帛。”
2. 朱祖谋《彊村语业》提及:“《潇湘大八景词》苍凉激楚,寄托遥深,‘澄江歘腾漰湃’七字可谓声满天地。”
3. 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注云:“‘景阳旧恨’二句,与姜白石‘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同一机杼,而沉痛过之。”
4. 钱仲联《清词三百首》析:“下片突破上片写景格局,‘谁放鲸吟’问得奇崛,‘君莫骇’转得陡峭,见出词体叙事可能性之拓展。”
5. 严迪昌《清词史》论:“此词将张炎‘记玉关踏雪事清游’的遗民词传统,提升到文明兴衰的哲学观照,标志明清之际词学的思想转向。”
以上为【摸鱼儿 · 潇湘大八景词其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