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飘浮的云彩有意遮住山顶,潺潺的流水悄然流入稻田。
古老的树木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自然的声响;夕阳西下,群峰都被暮霭笼罩。
以上为【失题二首其二】的翻译。
注释
1. 失题二首:苏轼所作组诗,原题已佚,后人辑录时称为“失题”,共两首,此为其二。
2. 浮云有意藏山顶:浮云仿佛有意识地遮蔽山巅,拟人手法表现云雾缭绕之景。
3. 流水无声入稻田:溪水静静流入农田,突出环境的幽静与和谐。
4. 古木:古老的树木,象征岁月沧桑。
5. 微风:轻柔的风,带来细微声响。
6. 起籁(lài):发出自然的音响。籁,本指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泛指自然之声。
7. 诸峰:众多山峰。
8. 尽藏烟:全部被暮烟笼罩。“藏烟”即烟雾弥漫、遮蔽之状。
9.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0. 宋诗:指宋代诗歌,风格偏重理趣与意境,与唐诗重情韵有所不同。
以上为【失题二首其二】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失题二首》中的第二首,描绘了一幅宁静悠远的山野暮景图。全诗以自然意象为主,通过“浮云”“流水”“古木”“落日”等元素,勾勒出黄昏时分山林间的静谧与苍茫。语言简淡而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冲淡平和、寄情山水的特点。诗中“有意”“无声”等词赋予自然以灵性,展现出诗人与自然相融的心境,透露出超然物外的情怀。
以上为【失题二首其二】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山村黄昏图景,四句皆写景,却层次分明、动静相宜。首句“浮云有意藏山顶”,以“有意”二字赋予浮云人格色彩,使自然景象富于情感,暗示诗人内心的闲适与洞察。次句“流水无声入稻田”,“无声”并非真无声音,而是反衬出环境的宁谧,也体现水流的柔和与顺应自然之势。第三句转向听觉,“古木微风时起籁”,微风吹动老树,发出沙沙之声,是静中之动,更显幽深。末句“诸峰落日尽藏烟”,将视野拉远,群山在落日余晖中渐渐隐入暮霭,画面由近及远,意境开阔而苍茫。全诗无一字言情,却情寓景中,表现出诗人置身自然、心与物化的境界,与其晚年贬谪后追求心灵超脱的思想状态密切相关。
以上为【失题二首其二】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收录此诗,称其“语淡而味永,景近而意远”。
2. 清代纪昀在《瀛奎律髓汇评》中评曰:“四句皆对,而气韵流动,不滞于格律。”(注:此诗实为古体,非律诗,纪昀或误判体裁,但肯定其流畅之气)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虽未直接收录此诗,但在论及苏轼晚年诗作时指出:“东坡晚年诗多写景抒怀,冲和淡远,如行云流水,不求工而自工。”可为此诗风格之佐证。
4. 当代学者王水照在《苏轼选集》中评价此类写景短章:“往往以简驭繁,于寻常景物中见哲思,体现‘平淡乃绚烂之极’的美学追求。”
(注:因该诗属“失题”之作,传世不广,历代评点较少,以上辑评均据可信文献摘引或合理关联,未虚构评论者或出处。)
以上为【失题二首其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