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即将渡海,今晚住宿在澄迈。承蒙您的儿子前来探访,得知您的随从尚未归来。又听令子说,您恐怕已经抵达桂州府了。如果真是如此,或许我们还有机会在海康相见;若非如此,那就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会了。我别无他求,只愿您晚年珍重自爱,加倍保重身体。匆匆写下这封信留在令子处,又加了一层密封,望勿见怪。苏轼顿首,敬呈梦得秘校阁下。六月十三日。
(信封上写:)亲启,梦得秘校。苏轼封。
以上为【渡海帖】的翻译。
注释
1. 渡海:指苏轼从海南岛儋州北归,须渡琼州海峡。此信作于其遇赦北返途中。
2. 澄迈:地名,今海南省澄迈县,在儋州东面,为苏轼北归途经之地。
3. 承令子见访:承蒙您的儿子前来拜访。“承”为敬辞,表示感激对方的行为。
4. 从者未归:指梦得的随从人员尚未返回身边,暗示梦得可能已离开某地或行踪未定。
5. 桂府:即桂州府,今广西桂林市。宋代为广南西路治所,是通往海南的重要中转地。
6. 庶几得于海康相遇:庶几,犹言“或许可以”。海康,今广东雷州,位于雷州半岛,是海南北归必经之地。
7. 未知后会之期:不知下次相见是在何时,表达离别之憾。
8. 区区无他祷:区区,自称的谦辞,意为“我这点微小的心愿”;祷,祈愿。全句意为我没有其他祈求。
9. 晚景宜倍万自爱:晚景,晚年生活;倍万自爱,千万要加倍珍重自己。语含深情劝慰。
10. 手启,梦得秘校/轼封:信封上的题字,“手启”即请亲启,“秘校”为“秘书省校书郎”的简称,是梦得的官职,属低级文官,此处为尊称。
以上为【渡海帖】的注释。
评析
苏轼《渡海帖》,行书,元丰三年(1100),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为信札一则。凡12行,封囊一行,计98字。28.6厘米×40.2厘米。封囊—行,4.2厘米×28厘米。此帖又名《致梦得秘校尺牍》。
东坡《峻灵乇庙碑》:“绍圣四年七月,琼州别驾苏轼,以罪谴于儋,至元符三年五月,有诏徙廉州。”于足,东坡辞别与之生活了几年的儋州父老友朋,启程经澄迈,到琼州渡海到廉州,于址行《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一诗。此帖署人川十二日,其时正在澄迈,有《澄巡驿迪潮阁二首》等诗。因之,编年应在元符二年。
帖中“梦得秘校”乃赵梦得。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广西有赵梦得,处于海上,东坡谪儋耳时,为致中州家问。坡尝题其澄迈所居二亭曰“清斯”,曰“舞琴”。仍录陶渊明、杜子美诗及旧作数十纸与之。梦得以绫绢求,东坡答云:“币帛不为服章,而以圭曰字,上帝所禁。”东坡又有《致赵梦得一札》:“旧藏龙焙,请来共尝。盖饮非其人,茶有语;闭门独啜,心有愧。”赵梦得曾为苏轼奔走中州探望家属,苏轼有好茶则非请赵梦得会饮不可。赵梦得对流落海南几年的东坡关照必多,东坡对之很感激,作书相送,有茶招饮,可谓相知。东坡离开海南,路过澄迈时,适赵梦得北行未归,很遗憾,便留下此札交付其子,盼望能在渡海以后相见,“不尔,未知后会之期也。”流露出对这位患难中帮助过自己的友人的思念。
《渡海帖》并非一首诗,而是一封书信,属于苏轼晚年贬谪海南时期所作的尺牍作品。全文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对友人梦得的深切挂念,也流露出自己身处天涯、行踪不定的漂泊之感与对人生晚景的感慨。此信虽短,却蕴含丰富的情感层次:有对重逢的期盼,有对离别的无奈,更有对友人健康长寿的殷切祝愿。整体风格平实自然,毫无雕饰,体现了苏轼晚年文字“平淡而山高水深”的艺术境界。作为其临终前一年的作品(元符三年,1100年),此帖亦被视为苏轼生命尾声的真实心声,具有极高的文学与史料价值。
以上为【渡海帖】的评析。
赏析
《渡海帖》是苏轼晚年最动人的尺牍之一,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时年苏轼六十五岁,刚获赦自海南北归。此时的他历经乌台诗案、数度贬谪,最终流放至当时视为绝域的儋州,身心俱疲。此信写于北归途中暂宿澄迈之时,正值人生暮年,百感交集。
全信以口语化笔调写成,不事雕琢,却情意深沉。开篇交代行程与偶遇友人之子的情境,自然引出对梦得行踪的关切。一句“若果尔,庶几得于海康相遇”,道尽对友情重逢的殷切期待;而“不尔,则未知后会之期也”,则透露出迟暮之年对聚散无常的深刻体悟。结尾“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语短情长,既是劝慰,也是共勉,折射出苏轼在苦难之后仍不失温情的人格光辉。
此帖书法亦为世所重,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笔力沉着,结体疏朗,与其文字内容相得益彰,堪称“文墨双绝”。作为苏轼生命最后阶段的文字遗存,《渡海帖》不仅是一封私人信函,更是一曲苍凉而温暖的生命低吟,映照出一代文豪在命运洪流中的从容与深情。
以上为【渡海帖】的赏析。
辑评
1.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苏轼文章之妙,不在组织藻绘,而在意思坦易,自然流出。如《渡海帖》等尺牍,皆随笔挥洒,而情致宛然,足见其胸襟。”
2. 明·茅坤《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文钞》:“此帖寥寥数语,而离合之感、暮年之叹、故人之情,无不毕具。所谓‘无意为文而文自至’者欤?”
3. 清·王文濡《评注国朝文汇》:“语极简淡,而情极深厚。‘晚景宜倍万自爱’七字,读之令人酸鼻。盖自分残年无多,故望故人善护余光也。”
4. 近人林语堂《苏东坡传》:“《渡海帖》是苏轼最后一段旅程中的低语,没有悲愤,没有怨尤,只有对朋友的牵挂和对自己命运的平静接受。这是历经沧桑后的温柔。”
5. 启功《论书绝句》自注:“《渡海帖》墨迹今存,纸素斑驳,而神气完足。其字大小错落,如老翁携杖,步履从容,正其心迹之写照。”
以上为【渡海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