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漂泊天涯,心中思绪无穷无尽。刚刚与你相逢,却又匆匆分别。牵着心爱之人的手,含泪折下残败的花枝。试问东风还剩下多少春意?即便春天尚在,没有你相伴,又与谁共度呢?
三月的隋隄边,河水缓缓流淌。我背对归来的鸿雁,启程前往吴中。回望徐州(古称彭城),清澈的泗水与淮河相连相通。我想寄去千行相思的泪水,却无法流到那遥远的楚江之东。
以上为【江神子 · 别徐州】的翻译。
注释
江神子:词牌名。据唐·崔令钦《教坊记》、敦煌曲子词与现存晚唐前文人词,均无载录《江城子》,故是调当兴于晚唐。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谓是调源自唐著词曲调,即唐时酒令,知是调始流行于晚唐酒筵上,经文人加工,遂成小令词调。唐五代时为单调,始见《花间集》韦端己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韵,间有三十六字、三十七字诸格。可见唐五代《江城子》调兴之初,格式尚未定型。全唐五代以《江城子》词约十六首,由七位词人所作,以端己最长,当为最早依调填词者。五代时,欧阳炯单调词添一衬字变尾二句为七言句,开宋词「衬字法」。牛松卿单调词添二字于第二句,开宋词「添字法」。尹鹗单调词摊破首句为两三言句,开宋词「减字法」、「摊破法」。北宋初,是调作者甚少,晏同叔、柳耆卿、欧阳文忠诸大家均无《江城子》传世,唯张子野有两首《江城子》。至东坡始变双调,由是词格渐定。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中考东坡首用是调约于熙宁年间,《江神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与《江神子·孤山竹阁送述古》卽东坡初创之作,仍承唐五代词柔婉细腻之风。元丰间,《江神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江神子·密州出猎》开一代词风,引时人乃至後代追和。是调衰于金元,近三分之一为道士所作,内容多涉道教。《钦定词谱》:「晁无咎改名《江神子》,韩涧泉词有『腊后春前邨意远』句,更名《邨意远》。」严建文《词牌释例》:「《江城子》,又名《江神子》、《邨意远》、《水晶帘》,……清李符曾《词家辨證》云:『南唐人张泌有《江城子》二阕,五代欧阳炯用此调填词有『如西子镜,照江城』句,含本意……」《唐圭璋推荐唐宋词》注:「《江城子》调应由咏江城事而得名。『子』为曲名后缀。本篇用原始题意咏扬子江畔古城金陵。」可知调因欧词「如西子镜,照江城」句得名。欧词虽非现存《江城子》首作,然咏江城金陵事而归本意。有单调四体,分三十五字、三十六字、三十七字三种;双调一体,七十字,上下阕各七句,五平韵。格律多为平韵格,双调体偶有填仄韵者。
「别徐州」: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作「恨别」。傅注本存目阙文,今据元延祐本补足正文,仍以明吴讷钞本等加以校订。傅注文则无从辑补,暂付阙如。
隋隄:龙榆生笺:「《开河记》:『隋大业年,开汴河,筑隄,自大梁至灌口,龙舟所过,香闻百里。既过雍丘,渐达宁陵,水势紧急,龙舟阻碍。虞世基请为铁脚木鹅,验水深浅。自雍州至灌口,得一百二十九浅处。今亦名隋隄。』吴子华《彭门用兵后经汴路三首》诗:『隋隄风物已凄凉。』」
回首:《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作「回望」。
欲寄: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寄我」。
1. 江神子:词牌名,又名“江城子”,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七句五平韵。
2. 天涯流落:指作者辗转各地为官,漂泊不定。苏轼时任徐州知州,后调任湖州,故有此感。
3. 思无穷:思念之情无穷无尽。
4. 却匆匆:指相聚短暂,转眼即别。
5. 携手佳人:牵着心爱之人的手,或指友人、侍妾,亦可泛指挚友或美好回忆中的人物。
6. 折残红:折取将谢的花朵,象征春光将尽、离别在即。
7. 为问东风余几许:试问春风还剩多少,暗喻美好时光所剩无几。
8. 隋隄:隋炀帝所修大运河堤岸,此处指徐州附近运河堤道,两岸多植柳树。
9. 背归鸿,去吴中:鸿雁北归,而诗人南行赴吴中(今江苏苏州一带),反向而行,更添孤寂。
10. 清泗与淮通:泗水清澈,流入淮河,连接徐州与远方,象征思念可望而不可即。楚江东:泛指长江中下游东部地区,或为思念之人所在之地。
以上为【江神子 · 别徐州】的注释。
评析
此词作于元丰二年(西元一〇七九年)三月东坡由徐调知湖州途中。因弟子由通判南都(今河南商丘),便于赴任途中先去南都小住半月,随後再南下。此词系南下途中所作,叙写与徐州友人的别情。词中化用唐代李义山《无题》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意,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别恨是全词主旨,上阕写别时情景,下阕想象别后境况。
上阕以感慨起调,言天涯流落,愁思茫茫,无穷无尽。「天涯流落」,深寓词人的身世之感。东坡外任多年,类同飘萍,自视亦天涯流落之人。他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南北辗转,这就更增加了他的天涯流落之感。这一句同时也饱含着词人对猝然调离徐州的感慨。「既相逢,却匆匆」两句,转写自己与徐州人士的交往,对邂逅相逢的喜悦,对骤然分别的痛惜,得而复失的哀怨,溢于言表。「携手」两句,写他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最後离开此地时依依惜别的动人一幕。「携手佳人」,借与佳人乍逢又别的感触言离愁。「和泪折残红」,写作者面对落花,睹物伤怀,情思绵绵,辗转不忍离去,同时也是写离徐的时间,启过拍「为问」三句。末三句由残红而想到残春,因问东风尚余几许,感叹纵使春光仍在,而身离徐州,与谁同春!此三句通过写离徐后的孤单,写对徐州的依恋,且笔触一波三折,婉转抑郁。
词的下阕即景抒情,继续抒发上阕未了之情。过阕「隋隄三月水溶溶」,是写词人离徐途中的真景,将浩荡的悲思注入东去的三月隋隄那溶溶春水中。
「背归鸿,去吴中」,亦写途中之景,而意极沉痛。春光明媚,鸿雁北归故居,而词人自己却与雁行相反,离开徐州热土,南去吴中湖州。东坡显然是把徐州当成了他的故乡,而自叹不如归鸿。「彭城」即徐州城。「清泗与淮通」暗寓作者不忍离徐,而现实偏偏无情,不得不背鸿而去,故于途中频频回顾,直至去程已远,回顾之中,唯见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东南,向着淮水脉脉流去。看到泗水,触景生情,自然会想到徐州(泗水流经徐州)。歇拍三句,即景抒情,于沉痛之中交织着怅惘的情绪。徐州既相逢难再,因而词人欲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怎奈楚江(指泗水)东流,相思难寄,怎不令词人怅然若失!托淮泗以寄泪,情真意厚,且想象丰富,造语精警;而楚江东流,又大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感情沉痛、怅惘,读之令人肠断。
此词写别恨,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作者由分别之地彭城,想到去途中沿泗入淮,向吴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又由别时之「和泪」,想到别後的「寄泪」。这样,离愁别绪更显深沉、哀婉。结句「流不到,楚江东」,别泪千点因春水溶溶而愈见浩荡,犹如一声绵长的浩叹,久远地回响在读者的心头。
这首《江神子·别徐州》是苏轼离开徐州时所作,抒发了离别之际的深沉哀愁与对故地、故人难以割舍的情感。词中融合了个人仕途漂泊的感慨与对情感羁绊的眷恋,情景交融,语言婉约而情意绵长。上片写离别之痛,以“折残红”象征美好时光的凋零;下片写远行之思,借水流寄托无法传递的深情。全词意境开阔,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在豪放之外亦具细腻柔情的一面。
以上为【江神子 · 别徐州】的评析。
赏析
本词为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由徐州调任湖州途中所作,是一首典型的离别词。上片以“天涯流落”开篇,奠定全词漂泊孤寂的基调。“既相逢,却匆匆”六字极写人生聚散无常之憾,令人动容。“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一句画面感极强,既有温情脉脉的依恋,又有无可奈何的悲凉。“春纵在,与谁同”一问,直击心灵,将外在春景与内心孤独对照,深化了离愁。
下片转写行程与地理空间。“隋隄三月水溶溶”描绘出春日运河的宁静美景,反衬行人内心的动荡不安。“背归鸿”寓意自己不如归鸟,无法返顾,而“去吴中”则点明方向,暗含前途未卜之忧。结尾三句尤为动人——“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以泪水拟作可寄之物,却因江流不通而不得达,化无形为有形,极写相思之深、阻隔之痛。整首词语言凝练,情感层层递进,既有婉约之致,又不失东坡特有的旷远气度。
以上为【江神子 · 别徐州】的赏析。
辑评
1. 《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编):“此词情致缠绵,于东坡集中别具风调。‘欲寄相思千点泪’数语,真可泣鬼神。”
2. 《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笺注):“上片写别时情事,凄婉动人;下片写去路情怀,情景交融。‘背归鸿’三字,尤见匠心。”
3. 《苏轼词编年校注》(邹同庆、王宗堂著):“此词作于元丰二年三月离徐赴湖途中,表达了对徐州政绩与人情的眷恋,亦隐含对时局之忧。”
4. 《中国历代词分类鉴赏辞典》:“借东风、残红、流水等意象,层层渲染离愁,末句以泪寄情,想象奇绝,感人至深。”
以上为【江神子 · 别徐州】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