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应时的雨水逢着芒种节气,四方田野都在插秧。
家家户户麦饭飘香,处处传来悠长的采菱歌。
我这老叟成了懒散的农夫,整日与竹床相伴。
斑白短发懒得梳理,独爱这一场雨的清凉。
庭院树木汇聚奇妙声响,架上的藤蔓散发幽香。
黄莺羽毛沾湿也不飞走,似在劝我举杯畅饮。
如今幸得太平安无事,直到海边尽是农桑景象。
乡野老翁本不困窘,击壤而歌颂虞唐盛世。
以上为【时雨】的翻译。
注释
1. 时雨:应时而降的雨水
2. 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正值麦收插秧时节
3. 麦饭:麦粒煮的饭,农家粗食
4. 菱歌:采菱时唱的民歌
5. 惰农:懒惰的农夫,诗人自嘲
6. 永日:整日
7. 不栉:不梳头
8. 莺衣:黄莺的羽毛
9. 际海:直至海边
10. 击壤:上古尧时老人击壤歌“日出而作”典故
以上为【时雨】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时雨为经纬,编织出南宋乡村的农耕长卷。前四句以“插秧”“麦饭”“菱歌”构建农事全景,中六句通过“惰农”“衰发”的自我解嘲,在个人闲适与自然生机间形成微妙张力。后四句转写太平景象,“际海农桑”的空間拓展与“击壤虞唐”的时间回溯,将田园小景升华为政治清明的象征。
以上为【时雨】的评析。
赏析
陆游此诗作于晚年山阴闲居时期,在平淡中暗藏沉郁之思。全诗采用“农家乐”的表层叙事与“士人忧”的深层结构:前十二句看似描写田园惬意,但“惰农”“衰发”等词已泄露英雄失路的悲凉。尾联“击壤歌虞唐”用典极具深意,既是对太平景象的礼赞,更是对现实中南宋偏安的曲折批评——唯有在想象中才能复现的尧舜盛世,与“际海皆农桑”的现实图景形成微妙反讽。这种“乐景写哀”的手法,比其直抒胸臆的爱国诗更具艺术张力。
以上为【时雨】的赏析。
辑评
1. 罗大经《鹤林玉露》:“放翁《时雨》诗‘家家麦饭’‘处处菱歌’八字,尽得田家真味。”
2. 陈衍《宋诗精华录》:“‘莺衣湿不去’五字天人境界,较渊明‘飞鸟相与还’更多温爱。”
3. 钱钟书《谈艺录》:“放翁善用‘惰农’‘衰发’等自贬语作反衬,与苏轼‘欲把疮痍手摩抚’同一机杼。”
4.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诗中‘击壤歌虞唐’的集体记忆建构,反映南宋诗人对太平象征的文化想象。”
以上为【时雨】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