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刘顗原是山西的旧日将领,本为书生出身,后来归隐于庐山石碑庵养老,并未真正厌倦军旅生涯。他躺在庵中,半夜听到溪水流动的声音,竟误以为是边塞上万马奔腾的军情号令之声。
以上为【刘顗宫苑,退老于庐山石碑庵,顗,陕西人,本进士换武,家有声伎】的翻译。
注释
1. 刘顗(yǐ):北宋将领,陕西人,进士出身,后改习武事,曾任边将,晚年退居庐山。
2. 宫苑:或指其曾任职宫廷或掌管宫苑事务,亦有版本作“官宦”解,泛指仕途经历。
3. 庐山石碑庵:位于江西庐山的一处佛教庵院,为刘顗晚年隐居之所。
4. 陕西人:宋代称今陕西一带为陕西路,刘顗籍贯于此。
5. 本进士换武:原为文进士出身,后转为武职,即“文换武”,宋代有文臣改任武职的制度。
6. 家有声伎:家中蓄养歌伎,说明其昔日生活优渥,地位显赫。
7. 山西旧将:此处“山西”指华山以西,即关中地区,与今山西省不同,代指刘顗的军事背景。
8. 归老岩间:归隐于山林岩壑之间,指退居庐山。
9. 未厌兵:并未厌倦军事或战争生活,暗指其心系边事。
10. 布水:应为“瀑水”或“涧水”之误写或通假,指山间溪流;一说“布水”为庐山地名,指瀑布流水。
以上为【刘顗宫苑,退老于庐山石碑庵,顗,陕西人,本进士换武,家有声伎】的注释。
评析
此诗通过描写退隐将领刘顗晚年的生活细节,表现了其虽已归隐山林,但内心仍不忘戎马生涯的军人情怀。诗人苏轼以简练笔法,勾勒出一位由文入武、历经沧桑的老将形象,突出其“身退而心未退”的精神状态。诗中“错认边风万马声”一句尤为传神,既写听觉之误,更揭示心理之执,反映出忠勇之志深入骨髓,难以因闲居而消磨。全诗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与人文关怀。
以上为【刘顗宫苑,退老于庐山石碑庵,顗,陕西人,本进士换武,家有声伎】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以极简笔墨刻画了一位退隐老将的精神世界。首句“山西旧将本书生”点明人物身份——既是武将,又是文人,暗示其人生经历的复杂性。“归老岩间未厌兵”承上启下,表面说其虽归隐却未忘军旅,实则埋下心理伏笔。后两句转入具体场景:“卧闻布水中宵起,错认边风万马声。”夜半听水而误作边声,这一细节极具戏剧性和感染力,生动展现老将长期处于战备状态所形成的条件反射,更是其忠贞报国之心的自然流露。苏轼不加评论,仅以白描手法呈现,却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情感深沉内敛。此诗可谓“以少总多”,在平淡中见奇崛,体现宋诗重理趣、尚含蓄的特点。
以上为【刘顗宫苑,退老于庐山石碑庵,顗,陕西人,本进士换武,家有声伎】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五引查慎行语:“此诗写老将退居而不忘边事,语极蕴藉,‘错认’二字写出无限心事。”
2.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曰:“语短意长,写出老兵心性,非身经其境者不能道。”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收录此诗,称:“苏公五七绝,往往于不经意处见真挚,如此诗写退将心理,妙在迷离惝恍之间。”
4. 《全宋诗》第14册按语:“刘顗事迹罕载,此诗为重要史料,可窥宋代文人从武及退隐之一斑。”
以上为【刘顗宫苑,退老于庐山石碑庵,顗,陕西人,本进士换武,家有声伎】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