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清澈的溪流如闪电般转折,云雾缭绕的山峰转瞬消失,梦中仍为那青翠欲滴、高耸入云的景象而惊叹。不必再为五岭重重山嶂阻隔而忧愁,九华山的奇景如今已收于一壶之中。天池之水逐层落下,层层叠叠清晰可见;玉女窗前清虚通透,处处相连,宛如仙境。想到我的仇池山太过孤寂冷清,愿以百金换回这碧绿玲珑的奇石。
以上为【壶中九华诗,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壶中九华:指一块形似九华山的奇石,置于壶中或案头赏玩。九华山在安徽,佛教名山之一,此处借指奇峰秀色。
2. 清溪电转:形容溪流迅疾曲折,如电光闪动。
3. 云峰:被云雾缭绕的山峰。
4. 翠扫空:青翠的山色仿佛扫过天空,形容山势高峻苍翠。
5. 五岭: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座山脉,泛指南方边远之地。
6. 千嶂:连绵不断的山峰。
7. 一壶中:道家有“壶中天地”之说,谓仙人以壶藏世界,象征方寸之间蕴含广大境界。
8. 天池:山顶之湖,传说中仙人所居。
9. 玉女窗:传说中仙女居住处的窗户,亦可指奇石上天然形成的洞穴,状如窗棂。
10. 仇池:地名,在今甘肃西和县,苏轼曾向往并自称“仇池翁”,借指其心中理想的隐居之所。碧玲珑:指色泽青碧、形态精巧的奇石。
以上为【壶中九华诗,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借“壶中九华”这一赏石意象,抒发其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情怀。诗人将自然奇景浓缩于一方灵石之中,体现了“芥子纳须弥”的禅意与文人雅士“以小见大”的审美趣味。诗中既有对自然壮美的追忆,又有对现实孤寂的感慨,更透露出对理想精神家园的向往。语言清丽工巧,意境空灵深远,是苏轼咏物抒怀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壶中九华诗,并引】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壶中九华”为题,实则托物言志,借一方奇石寄托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体悟。首联写实景之变幻与梦境之留恋,“清溪电转”动感十足,“翠扫空”三字气象雄浑,展现山川壮美。颔联笔锋一转,由实入虚,“五岭莫愁”与“九华一壶”形成空间上的巨大反差,凸显“壶中天地”的玄妙意境,体现道家与禅宗“小中见大”的哲思。颈联继续描绘壶中奇景,“天池水落”“玉女窗虚”,既写石之形态,又赋予其仙气氤氲的神韵。尾联转入抒情,以“仇池太孤绝”自况,表达晚年孤独心境,而“百金归买碧玲珑”则显现出对精神慰藉的渴求。全诗结构严谨,由景入情,由外及内,融合自然、哲理与情感,展现出苏轼晚年圆融超脱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壶中九华诗,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以石寓怀,境由心造,壶中天地,即胸中丘壑也。”
2. 纪昀《纪批苏诗》卷三十五:“‘九华今在一壶中’,用道家语而自然无迹,结语含蓄有味。”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作于惠州,时公居谪所,借石遣怀,所谓‘碧玲珑’者,实寄托也。”
4. 《御选唐宋诗醇》:“壶中九华,幻中有真,真中有幻。苏子胸次洒落,故能以玩物而不溺于物。”
5.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天池水落层层见’,状石之层叠分明;‘玉女窗虚处处通’,写空窍玲珑,皆刻画入微。”
以上为【壶中九华诗,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