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慧远法师沽酒招待陶渊明,佛印和尚烧好猪肉等待我苏子瞻。辛辛苦苦采尽百花酿成蜂蜜,却不知这甘甜究竟是为谁而准备。
以上为【戏答佛印】的翻译。
注释
1. 戏答:以玩笑口吻回应,表明此诗并非严肃酬答,而是带有调侃意味。
2. 佛印:北宋著名僧人了元,字佛印,与苏轼交情深厚,常有诗文往来,以机锋幽默著称。
3. 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曾在庐山东林寺结社念佛,与陶渊明同时代,传说曾破戒饮酒款待陶潜,此处用为典故。
4. 沽酒:买酒。
5. 陶潜:即陶渊明,东晋诗人,以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著称。
6. 烧猪:烤制整只猪,宋代已有此烹饪方式。佛印烧猪待客,是民间传说中佛印破戒食荤的趣事,亦见于苏轼其他笔记记载。
7. 子瞻:苏轼的字。此处佛印以“子瞻”称呼苏轼,诗中苏轼自称,显得风趣自然。
8. “采得百花”句:化用唐代罗隐《蜂》诗:“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原诗讽刺世人劳碌无功,此处借用来表达自嘲与感慨。
9. 不知辛苦为谁甜:反问语气,意谓辛勤劳动后的成果未必属于自己,流露出对人生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的思索。
10. 全诗融合佛门人物与文人典故,虚实相生,既有生活情趣,又含哲理意味。
以上为【戏答佛印】的注释。
评析
这首《戏答佛印》是苏轼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写给僧人佛印的一首调侃诗。诗中借用历史典故与现实生活场景,将高洁的隐逸情怀(陶潜饮酒)与世俗的口腹之欲(佛印烧猪)并置,形成妙趣横生的对比。后两句转而引用罗隐《蜂》中的诗意,表面感叹蜜蜂劳碌无功,实则暗含自嘲:自己奔波仕途、勤于笔墨,最终成果却未必归己所有,或为他人作嫁。全诗语言轻松,寓意深远,在戏谑中透露出人生感慨,体现了苏轼“寓庄于谐”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戏答佛印】的评析。
赏析
此诗题为“戏答”,开篇即以两个典故营造出轻松诙谐的氛围。“远公沽酒饮陶潜”是历史传说中的雅事,象征超脱尘世的文人交往;而“佛印烧猪待子瞻”则是现实中的趣谈,佛印身为僧人却烧肉待客,打破了宗教清规的严肃性,凸显出佛印与苏轼之间不拘礼法的友情。两句一古一今,一雅一俗,对照鲜明,妙趣横生。
后两句笔锋一转,借用罗隐咏蜂诗句,从戏谑转入深思。蜜蜂采花酿蜜,终日辛劳,而蜜成之后却为人所取,自身不得享用。苏轼借此自比,暗喻自己一生宦海浮沉、笔耕不辍,然政治理想屡遭挫折,文学成就亦未必为当世所重,流露出淡淡的无奈与自嘲。这种在嬉笑中藏悲慨的手法,正是苏轼诗歌的一大特色。
全诗短小精悍,用典自然,语带双关,既回应了佛印的热情款待,又借机抒发人生感慨,可谓“以戏言寄深情”,充分展现了苏轼旷达中见深沉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戏答佛印】的赏析。
辑评
1.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引《高斋诗话》:“东坡与佛印往还,多有戏语。如‘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皆一时谐趣之作,然亦见其交情之厚。”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此诗虽戏作,然‘采得百花’二语,寓意深远,非止滑稽而已。”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与佛印诸诗,多涉谐谑,然往往于游戏处见真性情。此诗前二句写交游之乐,后二句忽作感慨,顿觉味长。”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常以禅语入诗,而此诗反以俗事衬佛门,佛印烧猪,大破戒律,正显其与东坡不拘形迹之交。末借罗隐诗意,自叹劳碌无成,语似轻快,实含酸楚。”
以上为【戏答佛印】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