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登上山岭地势巍峨高耸,莲花峰与华山一般雄奇。
倚栏远望,红日初升;回首望去,白云已在脚下低垂。
松柏在月光中显得苍老,猿猴超然于尘世之外哀啼。
禅师吟罢此诗后,千古以来仍令人迷惑不解。
以上为【半山亭】的翻译。
注释
1. 半山亭:位于山腰的亭子,具体地点不详,或为泛指登山途中休憩之所。
2. 岭:山岭,此处指诗人登临之山。
3. 莲峰:形似莲花的山峰,常用于形容秀丽高耸之山,如华山亦有“莲花峰”之称。
4. 太华齐:与西岳华山并列。太华,即西岳华山,以险峻著称。
5. 凭栏:倚着栏杆远望。
6. 红日早:清晨太阳初升之景。
7. 白云低:因登高极顶,故见白云在其下方,极言山高。
8. 物外:世俗之外,超脱尘世之意。
9. 禅师:修习禅宗的僧人,此处或为实指,或为象征性人物。
10. 吟绝:吟诵至极致,谓诗句已达最高境界。
以上为【半山亭】的注释。
评析
《半山亭》是苏轼创作的一首写景抒怀兼含禅意的五言律诗。诗中描绘登临高山所见壮丽景色,通过“红日”“白云”“松柏”“猿猴”等意象展现自然之高远与清幽。同时融入禅宗意境,末联提及“禅师吟绝”,暗示诗歌本身蕴含难以言传的玄理,令后人沉思难解。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融合儒释道思想的艺术风格,既有豪迈气概,又具哲思内蕴。
以上为【半山亭】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属典型的五言律诗体制。首联以“巍巍”起势,突出山势之雄伟,“莲峰太华齐”更将眼前之景与天下名山并列,显出气象宏大。颔联写登高所见,“红日早”展现时间之清晨,“白云低”则强化空间之高远,一纵一横,意境开阔。颈联转入静谧幽深之境,“松柏月中老”寓时间之久远与品格之坚贞,“猿猴物外啼”则赋予自然以超然意味,暗含出世之情。尾联由景入理,借“禅师吟绝”引入禅意,指出诗意深远,非言语可尽,使全诗在收束处留下无穷余味。整体上,此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展现了苏轼晚年趋于空灵淡远的思想倾向。
以上为【半山亭】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未收录此诗,其出处存疑。
2. 查《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及《全宋诗》中,并无题为《半山亭》且内容与此完全一致的诗作。
3. 此诗风格虽近苏轼,但用语如“千古指人迷”较为生硬,与苏轼典型语言风格略有出入。
4. “莲峰太华齐”一句重复强调山高,略显堆砌,亦非苏轼惯常笔法。
5. 目前主流文献中未见宋代至清代诗评家对此诗的评论记录。
6. 综合考证,此诗很可能为后人伪托苏轼之名所作,或系误题、误传之作。
7. 故此诗虽有一定艺术价值,但在苏轼作品真伪辨识中应持审慎态度。
以上为【半山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