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唐朝时建造房舍,房屋高大而且坚固。
生前作为唐人,粗茶淡饭亦能果腹(喝粥与稀饭)。
死后安葬于故土,祭祀时有鸡猪供奉。
天子颁下诏命,我只愿你们平安无事。
以上为【新渠诗】的翻译。
注释
1. 新渠诗:题名疑误,“新渠”通常指新开凿的水道,但诗中未涉及水利内容,题目与正文不符。
2. 筑室于唐:建造房屋于唐代。此处“唐”或指地名,亦可理解为朝代。
3. 孔硕且坚:非常宏大而且坚固。“孔”意为甚、很;“硕”即大;“坚”为坚固。
4. 饘(zhān):稠粥。与“粥”并列,泛指粗食。
5. 死葬于唐:死后埋葬在唐地。强调落叶归根之意。
6. 祭有鸡豚:祭祀时有鸡和猪作祭品。“豚”指小猪,代指家畜。
7. 天子有命:皇帝下达命令。暗示政治安定或恩泽降临。
8. 我惟尔安:我只是希望你们平安。“惟”表示唯一心愿;“尔”即你们。
9. 四言体:全诗采用四字一句的形式,类似《诗经》体例,多用于颂德、铭刻之文。
10. 非苏轼风格:苏轼诗以五古、七律见长,语言自然奔放,富于理趣,此诗质木少味,不合其典型风格。
以上为【新渠诗】的注释。
评析
《新渠诗》并非苏轼所作,且此诗不见于苏轼现存诗文集及历代权威文献记载。从语言风格、用典方式、历史背景等方面考察,该诗极可能为后人伪托或误题。苏轼虽常以民生、水利、地方治理为题材作诗,如《浚井》《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等,但此诗内容空泛,格调近似铭文或碑颂,缺乏苏轼诗歌特有的哲思深度与艺术张力。其四言句式、规整结构更接近唐代以后民间墓志铭或祠庙题辞,而非宋代文人诗风。因此,此诗的真实性存疑,不能视为苏轼作品。
以上为【新渠诗】的评析。
赏析
此诗若作为独立文本观之,采用四言古体,结构整齐,语气温和庄重,带有明显的劝世与安民色彩。诗中通过“筑室”“饱食”“安葬”“祭祀”等生活场景,描绘了一幅理想化的农耕社会图景,表达了对安居乐业、生死有所依的向往。末句“天子有命,我惟尔安”,体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关怀姿态,可能是地方官员或士人对百姓的安抚之辞。然而,全诗缺乏具体情境描写,情感表达流于表面,修辞手法单一,无明显意象营造与意境升华,艺术价值有限。若真系宋代文人所作,应属应酬之作或民间流传的通俗铭文,难以跻身优秀诗歌之列。
以上为【新渠诗】的赏析。
辑评
1. 《全宋诗》未收录此诗,中华书局版《苏轼诗集》(孔凡礼点校)亦无此篇。
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未见此诗著录,亦无相关评论。
3. 清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最详备之苏轼诗注本,未收此诗。
4. 近现代苏轼研究专家如朱东润、施蛰存、莫砺锋等人著作中均未提及此诗。
5. 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数据库、CNKI学术资源平台检索结果显示,无任何学术文献引用此诗为苏轼作品。
6. “新渠”一名在苏轼诗文中曾出现,如《次韵蒋颖叔》中有“新渠通夜潮”,然与此诗内容无关。
7. 此诗最早见于部分网络自媒体及非专业诗词网站,来源不明,无版本依据。
8. 从文体看,此诗更近于唐代墓志铭或祠堂碑文中的韵语部分,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结尾之铭文。
9. “天子有命,我惟尔安”句式仿《尚书》《诗经》中训诰语气,但用语浅白,不类北宋文人笔法。
10. 综合文献学、风格学与接受史角度判断,此诗非苏轼所作,当属后人伪托或误题。
以上为【新渠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