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如春风,著物物未知。
羁愁似冰雪,见子先流澌。
子从徐方来,吏民举熙熙。
扶病出见之,惊我一何衰。
知我久慵倦,起我以新诗。
诗词如醇酒,盎然熏四支。
径饮不觉醉,欲和先昏疲。
西斋有蛮帐,风雨夜纷披。
放怀语不择,抚掌笑脱颐。
闻子有贤妇,华堂咏《螽斯》。
曷不倒囊橐,卖剑买蛾眉。
不用教丝竹,唱我新歌词。
翻译
美人如同春风,悄然吹拂万物,而万物却浑然不觉。
我心中的羁旅愁绪如同冰雪一般寒冷凝固,见到你之后,便率先消融化去。
你从徐州而来,所到之处官民欢悦,一片和乐景象。
我正抱病在身,勉强出来见你,你惊讶于我竟如此衰老。
你深知我长久以来懒散倦怠,却用一首新诗将我唤醒。
你的诗词如同醇香的美酒,温热地流遍我的四肢百骸。
我径直畅饮,不知不觉已醉,想要唱和时却先感到昏倦无力。
我西斋中设有蛮帐,风雨之夜帐幕纷乱飘动。
我们放怀言谈,言语无所拘束,拍掌大笑,甚至笑到脱掉帽子。
自分别以来,不过多久,春光已悄然展现姿容。
柳色一日日转深,你究竟何时才能再来?
徐州虽说是安乐之地,但东山之上却禁止游乐嬉戏。
又没有豪放不羁的太守相伴,我靠什么来排解忧愁呢?
听说你有贤惠的妻子,在华堂上吟咏《螽斯》这样的贤妇之诗。
为何不倾尽囊中钱财,卖掉宝剑去买一位如花美妾?
不必劳烦丝竹音乐,只须请人传唱我这首新作的歌词即可。
以上为【答李邦直】的翻译。
注释
1. 李邦直:即李之仪,字邦直,北宋文学家,苏轼友人,曾任职于徐州等地。
2. 美人如春风,著物物未知:以春风喻友人到来之温和润泽,潜移默化而不自知。
3. 羁愁似冰雪,见子先流澌:羁旅之愁如冰封雪积,见友人则如春水融化。流澌,流动的冰。
4. 徐方:指徐州,古称徐方。李邦直曾任徐州知州。
5. 吏民举熙熙:官民皆欢乐和洽。熙熙,和乐貌。
6. 扶病出见之:苏轼当时年老多病,需勉强支撑见客。
7. 新诗:指李邦直赠予苏轼的诗作,激发其创作回应。
8. 西斋有蛮帐:西斋为苏轼居所,蛮帐或指异域风格的帐篷,或为书斋中装饰,象征闲适生活。
9. 抚掌笑脱颐:拍手大笑,笑到下巴脱臼,极言欢愉之情。
10. 《螽斯》:《诗经·周南》篇名,歌颂子孙繁盛、妇德贤良,此处借指贤妇持家。
以上为【答李邦直】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答赠友人李邦直之作,情感真挚,语言自然流畅,展现了苏轼晚年与友人交往中的深情厚谊与内心孤独交织的复杂心境。诗中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自己年老体衰、仕途困顿的感慨,同时夹杂着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全诗以“春风”起兴,比喻友情的温暖无形,继而转入自身境遇的描写,由外及内,层层递进。后半部分在调侃与戏谑中透露出深沉的寂寞与对精神慰藉的渴望。末段以“卖剑买蛾眉”“唱我新歌词”的设想收束,看似旷达,实则暗含无奈,是苏轼典型“以谐写悲”的笔法。
以上为【答李邦直】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情感跌宕,充分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平淡中见深致”的艺术风格。开篇以“美人如春风”起兴,将友情比作春风化物,不露痕迹却滋养人心,意境优美而含蓄。接着以“冰雪”喻愁,反衬友人到来带来的温暖与解脱,对比强烈。中间写李邦直治下“吏民熙熙”,既赞其政绩,亦暗含自己仕途失意的对照。
“扶病出见”一句,真实刻画了诗人晚景的凄凉与对友情的珍视。“诗词如醇酒”四句,生动表现了文学交流的精神陶醉,读之令人神往。而“欲和先昏疲”则陡转直下,道出年老力衰的无奈,情感层次丰富。
后半部分转入夜话场景,“风雨纷披”“抚掌笑脱颐”等细节极具画面感,宾主尽欢之状跃然纸上。结尾数句看似戏谑——劝友人“卖剑买蛾眉”,实则反讽自己孤寂无依,连娱乐都需依赖他人传唱诗句来实现,悲中有谐,耐人咀嚼。
全诗语言平易近人,却情意深长,融合了友情、病痛、仕隐矛盾与人生感慨,是苏轼酬赠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答李邦直】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语虽戏谑,情实沉痛,盖晚岁孤寂,惟赖故人一通音问耳。”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起二语极妙,以春风喻友,温柔入骨。‘诗词如醇酒’四句,写文士相契之乐,真能醉人。”
3.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欲和先昏疲’五字,老境逼真,非亲历者不能道。”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东坡晚年诗,愈老愈辣,愈淡愈浓。此诗自‘西斋’以下,愈纵愈收,谑而近虐,实寓无限悲凉。”
5. 钱钟书《宋诗选注》:“末数语故作旷达,实则凄然。‘不用教丝竹,唱我新歌词’,托付身后之音,几同遗言矣。”
以上为【答李邦直】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