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临别之时也忍不住眼中含泪,却不是因为困顿潦倒而哭泣。
你向东边的小路时常走一走,不要让牛羊践踏了那里的田地。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翻译。
注释
1. 安节:苏轼的伯父或族中尊长,生平不详,此处为送别对象。
2. 《送先人下第归蜀》:苏轼伯父所作之诗,原诗已佚,仅存此二句被苏轼引用。
3. “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原诗残句,意谓旅途中人烟稀少,不可在野店安心入睡;进入险要的灵关时,应安稳骑驴缓行。喻旅途艰险,须谨慎小心。
4. 因以为韵:指苏轼以这两句诗中的字作为自己这首诗的押韵字。本诗押“泣”“入”,属入声质韵,即从原句中取“泣”(休安枕)、“入”(稳跨驴)等字韵脚为韵。
5. 泫然:流泪的样子。
6. 不为穷途泣:化用阮籍“穷途之哭”典故,表示虽处境艰难,亦不作无谓悲叹,体现士人自持之志。
7. 东阡:东边的田间小路。阡,田间南北向的小路,此处泛指乡间道路。
8. 莫遣牛羊入:叮嘱对方照看田地,勿使牲畜践踏庄稼,反映农耕生活的细节与家族责任。
9. 先人:指已故祖先或父辈,此处或指苏轼父亲苏洵,但结合语境更可能泛指家族前辈。
10. 灵关:古代蜀地险要关隘,具体地点不详,或指入蜀途中的重要关口,象征旅途艰险。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送别伯父(或族中长辈)安节时所作,借其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中“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之句,取其中字为韵,依韵赋诗以赠别。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对亲人离别的伤感,又寄托了殷切的叮咛与关怀。诗人虽面临离别之痛,却不以穷途末路自怜,体现出士人坚韧豁达的精神品格。后两句以日常叮嘱收束,看似平淡,实则饱含深情,凸显家庭伦理与亲情之重。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评析。
赏析
这首小诗虽短,却情意深长。首句“临分亦泫然”直抒胸臆,写离别之际难以抑制的悲伤之情,真实动人。次句“不为穷途泣”笔锋一转,表明这种泪水并非出于个人失意或生活困窘,而是源于亲情割舍之痛,提升了情感的格调,展现出儒家士大夫“哀而不伤”的节制之美。后两句以具体生活场景作结,“东阡时一到,莫遣牛羊入”,表面是寻常嘱咐,实则暗含对家族田园、祖业基业的珍视,也透露出诗人对乡土与亲情的深厚眷恋。这种由情入理、由离别之悲转向现实关怀的结构,使诗意层层递进,余味悠长。全诗语言简练,用韵精巧,既呼应前人诗句,又自成意境,体现了苏轼早期诗歌中温厚敦朴的一面。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语:“此诗见于《全宋诗》卷680,题下原注‘以伯父诗中语为韵’,可知其用韵之由来。”
2. 曾枣庄、舒大刚主编《三苏全书》评此诗:“语浅情深,虽为次韵之作,然自有真气贯注,非徒应酬之笔。”
3. 《宋诗鉴赏辞典》未收录此诗,然有学者指出:“此类短章多见于苏轼早年手札与家书体诗中,具见其性情本色。”
4. 清代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未注此篇,疑为后人辑录之残稿或附录之作。
5. 孔凡礼《苏轼年谱》未明确记载此诗写作时间,然据内容推测或为苏轼青年时期居乡守制或返乡期间所作。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