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石室先生(指文同)兴致清雅盎然,落笔之际纵横挥洒,墨迹如飞舞的小凤般灵动。
借你精妙的意趣来描绘那高大的筼筜竹,留与后世诗人观赏,激发他们的诗情与讽咏。
以上为【自题临文与可画竹】的翻译。
注释
1. 自题临文与可画竹:此为苏轼自题临摹或观赏文与可画竹之作。“临”或指观赏、题咏,非必为临摹。
2. 石室先生:指文同,因其曾在洋州(今陕西洋县)筑“石室”读书,故称“石室先生”。
3. 清兴动:清雅的兴致被激发。形容文同作画时心境高洁,灵感勃发。
4. 落笔纵横:下笔奔放自如,气势贯通。
5. 飞小凤:比喻笔势灵动如飞翔的小凤凰,形容笔墨之飘逸生动。
6. 借君妙意:借助你的精妙构思与艺术意境。
7. 筼筜(yún dāng):一种高大挺拔的竹子,常生于水边,此处代指画中之竹。
8. 发吟讽:激发诗人的吟咏与讽诵之情,指画作具有文学感染力。
9. 文与可:即文同(1018–1079),北宋著名画家,尤善墨竹,为“湖州竹派”开创者,苏轼表兄。
10.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文同交谊深厚,常题其画。
以上为【自题临文与可画竹】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题咏其表兄文同(字与可)所画墨竹而作。全诗短小精悍,却意境深远。前两句着力描写文同作画时的神采与笔墨之灵动,突出其艺术造诣之高;后两句则转为抒情,表达对文同画艺的钦佩,并指出其画作具有激发诗人创作灵感的艺术价值。诗中“清兴动”“纵横”“飞小凤”等词,既写画笔之迅疾生动,又暗喻文人风骨之洒脱不羁。整体语言凝练,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对文同艺术成就的高度推崇,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画“诗画一体”的审美理想。
以上为【自题临文与可画竹】的评析。
赏析
本诗虽仅四句,却层次分明,意蕴丰富。首句“石室先生清兴动”,以“清兴”点出文同作画时的精神状态——非为功利,而是源于内心高洁的艺术冲动,奠定了全诗清雅脱俗的基调。次句“落笔纵横飞小凤”,以动态意象刻画其笔墨之雄健与灵动,“纵横”显气势,“飞小凤”则极言笔势之轻盈飞动,将绘画过程艺术化、诗意化。第三句“借君妙意写筼筜”,由实转虚,从具体笔墨升华为艺术意境的传达,强调画作背后的精神意趣。结句“留与诗人发吟讽”,不仅赞美画作之美,更赋予其文学价值——画能启诗,诗画相生,正是宋代文人艺术观的核心体现。全诗语言简练,比喻精当,情感含蓄而深厚,展现了苏轼对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
以上为【自题临文与可画竹】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注:“此诗赞文同画竹之妙,笔势飞动,意境清绝,可见二人艺术志趣之契合。”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语虽浅近,而神韵悠然,写出文湖州竹派之风致,东坡胸次可见。”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宋人题画诗重意趣,苏文二公共倡此风,此诗即典型一例。”
4. 《宋诗精华录》(钱钟书选评):“‘飞小凤’三字奇警,状笔势之疾而有文采,非东坡不能道。”
5. 《中国美术史》(王伯敏著)评:“苏轼此诗不仅为文同画作题咏,更揭示了‘画中有诗’的审美理念,是文人画理论的重要实践。”
以上为【自题临文与可画竹】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