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秋天归来时,南浦之地传来蟪蛄的鸣叫声,霜降之后,横湖上沙石清澈,湖水明净。细雨中幽静的花儿仿佛怀有无限情思,寒意中紧抱花丛的蝴蝶几乎承受不住这凄清之情。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翻译。
注释
1. 文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苏轼表兄,善画墨竹,亦工诗。
2. 洋川园池:文与可在洋州(今陕西洋县)任知州时所建园林,内有亭台池沼,共三十余处,各赋诗一首,苏轼依韵和作。
3. 南浦:泛指水边送别或归来的地点,此处指洋川园中湖泊之南岸。
4. 蟪蛄(huì gū):一种秋蝉,寿命短,常于秋季鸣叫,象征时光流逝与萧瑟之感。
5. 横湖:园中湖泊名,因湖面宽阔横展而得名。
6. 沙水清:湖水清澈见底,沙石可见,形容秋日湖水洁净澄明。
7. 卧雨:指花朵在细雨中低垂,如同卧伏。
8. 幽花:生长在幽静处的野花,象征孤高淡泊的情怀。
9. 抱丛寒蝶:蝴蝶在寒冷中仍依附于花丛,表现其恋花不舍之情。
10. 不胜情:无法承受强烈的情感,此处既写蝶之怯寒,亦暗喻人之伤感。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之一,题为《湖桥》,通过对秋日湖桥景致的细腻描绘,传达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受与深沉情感。全诗以“秋归”起笔,点明时节与心境,继而通过听觉(蟪蛄鸣)、视觉(霜落、沙水清)与拟人化的情感投射(花思、蝶情),构建出一幅清冷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写景又抒情,在平淡中见深情,体现了苏轼写景诗“寄情于物、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评析。
赏析
本诗四句皆景,却句句含情。首句“秋归南浦蟪蛄鸣”,以声音入笔,营造出秋日特有的寂寥氛围。蟪蛄短命,其鸣常被古人用作时光易逝的象征,暗示诗人对季节更替的敏感。次句“霜落横湖沙水清”,转为视觉描写,霜降之后湖水愈发清澈,呈现出空明宁静之美,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澄澈与孤高。
后两句由景及情,运用拟人手法:“卧雨幽花无限思”,将雨中低垂的花赋予“无限思”,似有难言心事;“抱丛寒蝶不胜情”,则写寒蝶恋花,情深而力弱,几近不堪。这两句不仅写出自然之态,更寄托了诗人对生命脆弱、情感执着的深切体悟。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意象清冷幽邃,体现了苏轼在和诗中既尊重原作情境,又能自出机杼的艺术功力。虽为应酬之作,却毫无敷衍之感,反见真情实感,堪称和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和文与可诸诗,多写园景,然情寓景中,不言愁而愁自见。如‘卧雨幽花’‘抱丛寒蝶’,皆有羁思摇荡之意。”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无限思’‘不胜情’,语似平直,而情味悠长,东坡善于以浅语写深情。”
3.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此诗写秋景清绝,而‘寒蝶’一句尤觉恻然,盖物犹如此,况于人乎?东坡每于细微处动人。”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和文与可诗,往往即景生情,不假雕饰而自然工致。此首写花蝶之态,实乃写人之情怀,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