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忧愁袭来时最能触动人的内心,郁结之情久久难以平复。
叫孩子准备些浑浊的酒,酒喝得酣畅时便起身放声高歌。
歌唱罢又独自起舞,想到田中黍稷麦类生长繁茂,人力耕耘实属不易。
忧愁绵长而酒力易尽,烦恼消散如同随风飘逝的落花。
若不能领悟世间万法皆空的道理,你这般执着于忧心,又有何益?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翻译。
注释
1. 和陶:指苏轼晚年追和陶渊明《拟古九首》所作的一组诗,共九首,此为其一。
2. 拟古:模拟古人风格创作的诗歌,此处特指模仿陶渊明。
3. 悒悒(yì yì):忧愁压抑的样子。
4. 浊酒:未经过滤的酒,古代常指家常自酿酒,象征简朴生活。
5. 酒酣:饮酒尽兴之时。
6. 长歌:放声高歌,表达情绪的宣泄。
7. 黍麦力诚多:黍、麦为古代主要粮食作物,此句意谓农耕劳作耗费大量人力,暗含对民生艰辛的体察。
8. 风花:随风飘散的落花,比喻事物短暂易逝。
9. 万法空:佛教术语,意为一切现象皆无自性,本质为空。
10. 子如此心何:你这样执着于忧愁之心,又能如何?含有劝诫与自省之意。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和陶拟古九首”之一,模仿陶渊明的风格,以简淡自然的语言抒写人生感悟。全诗围绕“忧”与“酒”、“舞”与“悟”展开,从情感的郁结到借酒遣怀,再到舞以舒情,最终指向佛道思想中的“万法皆空”,体现苏轼在困境中寻求精神超脱的心路历程。诗中既有现实的沉重感,又有哲理的升华,展现出其融通儒释道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忧来”开篇,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诗沉郁的情感基调。苏轼贬谪生涯中常怀忧思,此处不加掩饰地写出内心的悒郁难平,真实动人。继而以“呼儿具浊酒”转入日常生活场景,酒成为排遣忧愁的媒介,而“酒酣起长歌”则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的一面。歌罢独舞,动作由外而内,情感层层递进。
“黍麦力诚多”一句看似突兀,实则蕴含深意——或许是在歌舞中联想到民间疾苦,或借农事之辛劳反衬自身精神劳顿,使诗意更为厚重。随后笔锋一转,“忧长酒易消”,点出借酒消愁终非根本之策,唯有“脱去如风花”才是理想状态。结尾引入佛理“万法皆空”,是对前文情绪的哲学提升,也体现了苏轼晚年趋于旷达、追求心灵解脱的人生态度。
全诗语言质朴近陶,结构由情入理,层层推进,既有陶诗之冲淡,又具东坡之深邃,在拟古之中见个性,在简语之中藏大义。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五:“东坡晚年喜陶渊明诗,悉和其韵,凡一百有九篇,盖寓意深远,非徒拟其辞而已。”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评此组诗云:“语虽浅近,意极深远,盖借陶以写己怀,非止步趋形似也。”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虽主唐诗,然论及宋人拟陶者,称:“苏子瞻和陶,得其冲澹而兼有豪气,尤为难得。”
4. 近人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指出:“苏轼和陶,实乃以其自身之经历与陶共鸣,尤于‘万法空’等语,可见禅学影响之深。”
5. 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曰:“此诗由忧而酒,由酒而歌舞,终归于佛理之悟,展现了一条完整的情感超越路径,是苏轼融合儒释、安顿心灵的典型文本。”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