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饱食之后尚有残肉剩下,饥饿之时却连蔬菜也无剩余。
人心因此生出种种喜怒情绪,仿佛被养猴人随意操纵的猴子一般受愚弄。
近来有谁能真正觉悟此理?唯有那位凛然正直的白下县宰(指黄庭坚)。
一顿饭对于家中清修的僧人而言,便是至高的快乐,甘美而不改其本心。
我多世以来沉迷于书卷如蛀虫啃书一般,如今吃笋不过是偿还前世的余债。
竹笋清雅地陈列在酒食之间,姿态萧然,不肯与普通蔬菜如菘、芥混杂。
你看它虽幼嫩如童子,却已显露出刚正不阿的节操。
为何竟遭粗暴对待,让人反复嗅闻却迟迟不忍下口?
清晨它刚刚脱去笋壳,气势勃发犹如风雷激荡。
这样的风骨尚可用来祭祀屈原,用五彩丝线缠绕的饭筒供奉他亦不为过。
以上为【和黄鲁直食笋次韵】的翻译。
注释
1. 黄鲁直:即黄庭坚,字鲁直,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苏轼门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2. 饥食无馀菜:形容生活清苦,连蔬菜也不足。
3. 纷然生喜怒,似被狙公卖:化用《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典故,谓人因得失而喜怒,如同被养猴人戏弄的猴子。狙公,养猴之人。
4. 尔来谁独觉:近来谁能真正觉悟人生真谛。
5. 凛凛白下宰:指黄庭坚曾任太平州(治所在今安徽当涂)知州,古称“白下”为南京一带,此处借指黄庭坚为官清正严肃。“凛凛”形容威严正直。
6. 一饭在家僧:比喻清贫自守、知足常乐之人。家僧,可能指居家修行的居士或清修之士。
7. 多生味蠹简:谓自己多生多世沉迷于读书,如书蠹啃书。多生,佛家语,指多世轮回。蠹简,被虫蛀的书简,代指书籍。
8. 食笋乃馀债:吃笋是偿还前世因读书清苦而欠下的“债务”,暗含自嘲与超脱。
9. 菘芥:泛指普通蔬菜,菘即白菜,芥即芥菜。
10. 三闾:指屈原,曾为楚国三闾大夫。饭筒缠五采:古代端午节以五色丝线缠绕饭筒(粽子)投江祭屈原,此处以竹笋比屈原高洁之志。
以上为【和黄鲁直食笋次韵】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与黄庭坚唱和之作,以“食笋”为题,借物抒怀,寓哲理于日常饮食之中。全诗由饮食起兴,从“饱饥”之别引出人生情绪受外物牵制的可笑,进而赞美黄庭坚(白下宰)超然独立的人格。继而以“家僧一饭”喻至乐源于内心,非外物所能夺。后转入对竹笋品格的赞颂:虽为食物,却具“霜雪姿”“耿介”之性,象征高洁之士。末以屈原作比,将竹笋提升至精神祭品的高度,表达对理想人格的敬仰。全诗融哲思、友情、人格理想于一体,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圆融通达而又不失风骨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和黄鲁直食笋次韵】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以“食笋”为切入点,实则寄托深远。开篇从饮食写起,看似平淡,实则暗藏机锋:饱饥之别引发人心波动,正如《庄子》所言“与物相刃相靡”,苏轼借此揭示世人常为外物所役的困境。而“似被狙公卖”一句,既幽默又深刻,体现其一贯的哲思风格。
诗中“凛凛白下宰”是对黄庭坚人格的高度赞扬。黄庭坚此时仕途坎坷,但仍坚守节操,苏轼以“独觉”称之,凸显其在浊世中的清醒。随后以“家僧一饭”作比,强调内在之乐远胜物质丰盈,反映苏轼晚年受佛道影响而形成的淡泊心境。
对竹笋的描写尤为精彩。“萧然映樽俎”写出其清雅之态,“未肯杂菘芥”则赋予其孤高品格。更以“童稚已耿介”形容其虽幼而有节,恰如君子立身,自小有志。这种拟人化手法使物象充满精神力量。
结尾由实入虚,将竹笋与屈原并提,不仅因其生于南方、形似粽筒,更因其“霜雪姿”“风雷势”与屈原的忠愤气节相通。全诗由饮食而及人格,由物象而达精神,层层递进,浑然天成,展现了苏轼“以俗为雅、化凡为奇”的艺术功力。
以上为【和黄鲁直食笋次韵】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托物见志,以笋之清节喻人之操守,而贯穿以禅理道趣,非特咏物而已。”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起结皆超旷,中幅寓意深远。‘多生味蠹简’二句,自嘲中有自得,东坡本色语也。”
3.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东坡此诗,借题发挥,意在言外。‘尔来谁独觉’一句,郑重赞叹鲁直,情谊深厚,非泛然酬应之作。”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以家僧比鲁直,以笋比屈子,皆妙不可言。风骨崚嶒,正在言外。”
5.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东坡和鲁直诗,往往于琐事中见襟抱。此篇‘朝来忽解箨,势迫风雷噫’,写物之生机勃发,殆有不可压抑之气,岂止咏笋哉!”
以上为【和黄鲁直食笋次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