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矮矮的竹篱倚靠着北面的墙,清除茅草、拨开荆棘,才显露出幽静芬芳的小园。
我这太守尚且愿意与邻居分享池塘的碧绿,邻家又何妨来借用树荫乘凉?
园中还有杏花婀娜点缀美景,更需烦请黄莺用清脆的鸣叫奏出悦耳乐章。
身心闲适,美酒醇香,却有谁来共饮劝酒呢?只好独自坐着,欣赏花朵倒映在水中的光影。
以上为【新葺小园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新葺小园:刚刚修整好的小园。葺,修缮。
2. 短竹萧萧:矮小的竹子随风摇曳,发出萧瑟之声。萧萧,象声词,形容风吹竹叶声。
3. 倚北墙:靠着北边的墙。
4. 斩茅披棘:砍除茅草,拨开荆棘。比喻整治荒地。
5. 幽芳:幽静而芬芳的花草,指园中景物。
6. 使君:汉代以来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处为苏轼自称。
7. 分池绿:分享池塘的绿色景色。
8. 杏花充窈窕:杏花姿态柔美,增添园中美景。窈窕,美好貌。
9. 莺舌奏铿锵:形容黄莺鸣叫声清脆悦耳。莺舌,指黄莺的鸣叫;铿锵,原指金石之声,此处形容声音动听。
10. 身闲酒美谁来劝:身体清闲,酒也香醇,却无人共饮劝酒。“劝”指劝饮,助兴饮酒。
以上为【新葺小园二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晚年退居时所作,表现了其淡泊宁静、亲近自然的生活情趣。诗人通过描绘新修小园的简朴景致,抒发了对闲适生活的满足与自得,同时也流露出一丝孤独之感。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恬淡悠远,体现了苏轼“平淡中见真味”的艺术风格。诗中既有对邻里和睦的期待,也有对自然之美的欣赏,更有独坐赏景时的孤寂情怀,情感层次丰富,耐人寻味。
以上为【新葺小园二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清新雅致的园林图景。首联写园子初成之状,从“斩茅披棘”可见开辟之艰辛,而“见幽芳”三字则点出劳动后的喜悦与发现之美。颔联转写人情之美,诗人身为地方官(使君),不独享园林之乐,愿与邻舍共享池绿树凉,体现出豁达平和的胸襟与亲民作风。颈联写景进一步深化,杏花之“窈窕”为视觉之美,莺语之“铿锵”为听觉之享,视听结合,使画面生动可感。尾联由外景转入内心,酒美身闲本应欢愉,却以“谁来劝”一问收束,透露出高处不胜寒的寂寞,反衬出前文热闹景象中的孤独底色。整首诗结构严谨,由景及情,由喜入寂,含蓄隽永,正是苏轼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
以上为【新葺小园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清丽自然,无雕琢气,晚岁闲适之作,最得陶柳遗意。”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身闲酒美谁来劝’一句,看似寻常,实含无限感慨,非阅历深者不能道。”
3.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公在惠州、儋州诸作,多寓旷达于冲淡之中,如此类是也。‘分池绿’‘借树凉’,仁者之言。”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苏诗至此,洗尽铅华,归于本色。‘花光照水光’五字,静中有动,妙不可言。”
以上为【新葺小园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