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自从过了鬼门关以外的天地,命运就如同人鲊一样被封在坛子中的船中。北方人听闻此景不禁落泪,南方人却只是发笑;面对高耸青翠的山峰没有台阶可登,只听得杜鹃凄厉的啼叫。
以上为【竹枝词】的翻译。
注释
1. 竹枝词:原为巴渝一带民歌,后成为文人仿作的一种诗歌体裁,多描写地方风土人情,语言通俗,音节明快。
2. 鬼门关:古称险关,在今广西玉林与北流之间,唐代以来为贬官南迁必经之地,传说过此关者生还极难,故名“鬼门关”。
3. 自过鬼门关外天:指诗人被贬岭南,越过鬼门关后进入被视为蛮荒绝域的地区。
4. 命同人鲊瓮头船:“人鲊”即人肉制成的鲊(腌制品),此处为夸张比喻,形容性命如被封入坛中,毫无自由与希望。“瓮头船”指形似坛口的小船,或喻处境封闭如瓮中。
5. 北人:指中原人士,多为官员、士人,对贬谪岭南心怀恐惧。
6. 南人笑:南方本地居民习以为常,对北人惊恐反应不以为意,故笑之。
7. 青嶂:青翠高耸的山峰,形容山势险峻。
8. 无梯:没有阶梯或路径可登,象征前路阻塞、仕途无望。
9. 杜鹃:鸟名,又称子规、布谷,古诗中常以其啼声拟为“不如归去”,寄托思乡哀怨之情。
10. 此诗背景为苏轼晚年被贬惠州、儋州途中所作,反映其历经宦海沉浮后的苍凉心境。
以上为【竹枝词】的注释。
评析
苏轼这首《竹枝词》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岭南边远之地的荒凉与险恶,通过“鬼门关”“人鲊瓮头船”等意象传达出贬谪途中的生死之感和命运无常的悲慨。诗中“北人堕泪南人笑”一句极具张力,既表现了南北文化、情感体验的差异,也折射出诗人身处异乡、进退维谷的孤独心境。末句以“青嶂无梯闻杜鹃”收束,借杜鹃啼血的典故,深化了哀怨与思归之情。全诗虽短,却融地理、历史、情感于一体,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以上为【竹枝词】的评析。
赏析
这首《竹枝词》虽题为“词”,实为七言绝句,借用民间竹枝词的形式表达士大夫的深沉感慨。首句“自过鬼门关外天”开篇即点明空间转换——从中原文明世界进入被视为死亡边缘的岭南蛮荒,语气沉重。“命同人鲊瓮头船”以极端比喻凸显生命的脆弱与被动,令人触目惊心。第三句“北人堕泪南人笑”形成强烈对比,既是实写南北人对同一环境的不同反应,也暗含文化隔阂与身份错位的深层悲哀。结句“青嶂无梯闻杜鹃”转写自然景象,却以“无梯”写出绝望,“杜鹃”之声更添凄厉,使全诗在苍茫山色中收束于无尽哀思。整体风格冷峻奇崛,寓悲愤于简淡之中,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沉郁的特点。
以上为【竹枝词】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载:“此诗语极险怪,而意极悲凉,盖南迁时真情流露也。”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云:“‘人鲊瓮头船’语甚不经,然出自贬所,非无因而发,亦可见当时岭外之险恶。”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竹枝本俚词,东坡用之写身世之感,化俗为雅,尤以‘北人堕泪南人笑’十字,写尽天涯沦落人神情。”
4. 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苏轼此诗借民间歌谣形式,抒士大夫之忧患,对比鲜明,意境幽峭,杜鹃一语,余音不绝。”
以上为【竹枝词】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