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烈酒虽浓却少了几分平和之气,悲歌一曲也毫无欢愉之情。
故乡不敢去想,只能登高遥望锦城(成都)。
锦城又怎能真的抵达?眼前仿佛只有通往蟆颐山的小路。
我遥想故人此刻正举杯对饮,或许正指着我当年题诗的地方说起我。
我虽如李白般流落夜郎之地,但逢酒仍能狂放如少年。
多想再回到当年在东郊携手同游的日子——那时海棠花开如雪,柳絮漫天飞舞。
以上为【醉中怀眉山旧游】的翻译。
注释
1. 眉山:今四川眉山市,北宋为成都府路辖地,苏轼、苏辙故乡;陆游曾于乾道六年至淳熙五年(1170–1178)间在蜀中任职多年,常游眉山、成都一带。
2. 劲酒:烈酒;和气:温和愉悦的情绪。
3. 锦城:即成都,因三国蜀汉时织锦业盛,称“锦官城”,简称“锦城”。
4. 蟆颐路:蟆颐山在今四川眉山东郊,临岷江,为当地名胜;“蟆颐路”代指通往眉山的道路。
5. 尊前人:指昔日共饮的友人;尊,酒樽。
6. 夜郎天:化用李白流放夜郎典故;陆游并未真至夜郎(今贵州),此处自比谪迁,言处境孤远。
7. 东郊:指眉山东郊蟆颐山一带,陆游诗中多次提及与友人游此地。
8. 海棠如雪:眉山盛产海棠,春日花开繁盛,色白如雪;陆游另有“成都海棠十万株”之句。
9. 柳飞绵:柳絮飘飞如棉,为暮春典型景象。
10. 题诗处:古人游历常于名胜题诗,陆游在蜀中多有题咏,如《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等。
以上为【醉中怀眉山旧游】的注释。
评析
陆游《醉中怀眉山旧游》是一首借酒抒怀、追忆蜀中旧游的感怀诗。诗人时处流落或闲居境地,借醉意回望昔日宦游成都(眉山属成都府路)的欢乐时光。全诗以“不敢思”强抑乡愁,却以“登高望”暴露深情;现实阻隔(“锦城那得去”)与幻觉浮现(“仿佛蟆颐路”)交织,凸显思念之切;后四句由己及人,想象故人忆己,再转回自身“遇酒能狂”的豪情,最终定格于“海棠如雪柳飞绵”的明媚春景,以乐景写哀,倍增其痛。全诗情感跌宕,语言简净而意象鲜明,既有陆游特有的豪放,又深藏暮年孤寂,是其“老来诗兴未全删”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醉中怀眉山旧游】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醉中”为引,实写清醒之痛。开篇“劲酒少和气,哀歌无欢情”即打破“酒可消愁”的俗套,直言醉亦难欢,奠定沉郁基调。“故乡不敢思”五字力重千钧——非不思,实不忍思;故转而“登高望锦城”,以空间距离反衬心理牵连。颔联“锦城那得去,仿佛蟆颐路”虚实相生:明知不可至,却幻见旧径,痴情可见。颈联巧妙设境,从“我思人”转为“人思我”,双向思念使情感更厚。尾联“遇酒能狂似少年”突显陆游一生不屈的豪气,然紧接“想见东郊携手日”,豪情顿化柔肠。结句“海棠如雪柳飞绵”以极美之景收极哀之情,色彩明丽而心境苍凉,深得杜甫“感时花溅泪”之法。全诗无一字言“怀”而怀思满纸,无一句言“老”而迟暮之感自现,堪称陆游晚年怀旧诗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醉中怀眉山旧游】的赏析。
辑评
1. 此诗见于《剑南诗稿》卷五十四,题为《醉中怀眉山旧游》,作于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时期。
2. 《全宋诗》第22册收录此诗,文字与《剑南诗稿》一致,无异文。
3.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卷六评陆游:“其感旧诸作,尤能于豪放中见沉郁。”此诗可为证。
4. 近人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指出:“放翁蜀中旧游,终身不忘,晚岁诗中屡见追忆。”
5. 当代学者朱东润《陆游传》称:“蜀中八年,为放翁一生最畅快之岁月,故晚年诗多怀蜀。”
6. 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卷二载:“放翁记蜀中海棠,至老不忘。”与此诗“海棠如雪”呼应。
7. 无宋元明三代对此诗的直接评论文献传世。
8. 此诗未被《诗人玉屑》《苕溪渔隐丛话》《宋诗纪事》等宋明诗话著录。
9. 当代《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有专文赏析陆游怀蜀诗,称其“以健笔写柔情,哀而不伤”。
10. 现存历代权威诗话及笔记中,未见对此诗的古代专门辑评,故无直接引录。
以上为【醉中怀眉山旧游】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