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穿过青松与香梅交错的小径回到北方,寄给子由(苏辙)。
那青松不过一尺高,夹杂着梅花,全都是先生(我)离开之后才栽种的。
应当会笑我归来时身无长物,只拿着一根拄杖,空手而回。
以上为【北归度岭寄子由】的翻译。
注释
1. 北归:指苏轼从被贬的惠州、儋州等地北返中原。
2. 度岭:翻越五岭,岭南与中原的地理分界,象征贬谪与回归。
3.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兄弟感情深厚,常有诗文唱和。
4. 盈尺:形容松树刚长到一尺左右,尚幼小。
5. 间香梅:与梅花交错种植。间,夹杂。香梅,指梅花。
6. 尽是先生去后栽:这些松梅都是我离开此地之后才栽种的,暗含人事更替、时光流逝之感。
7. 先生:此处为苏轼自称。
8. 应笑来时无一物:别人可能会笑话我回来时什么也没带。
9. 拄杖:拐杖,既是年老体衰的象征,也代表旅途艰辛。
10. 空回:空手而归,既指物质上的清贫,也隐喻政治抱负落空。
以上为【北归度岭寄子由】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被贬岭南后北归途中所作,寄给其弟苏辙(字子由)。诗中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故地重游时所见新植的松梅,表达了物是人非、仕途坎坷、身世飘零的感慨。语言简淡自然,却蕴含深沉情感。末句“手携拄杖却空回”既写实又象征,暗示自己历经磨难,归来依旧清贫孤独,唯余一身风骨与手中拄杖相伴,体现出苏轼旷达中带着悲凉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北归度岭寄子由】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归途图景,寓情于景,意味深远。首句“青松盈尺间香梅”描绘眼前景物,松梅象征高洁坚韧,但“盈尺”说明尚幼,暗示诗人久离故地,人事已非。次句点明这些树木皆为“去后栽”,强化了时间流逝与自身缺席的怅惘。后两句转为自嘲口吻,“应笑来时无一物”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饱含辛酸——多年贬谪,未得功名富贵,唯有拄杖相伴,空手而归。这种自嘲中透露出苏轼一贯的豁达胸襟,却又难掩内心孤寂。全诗结构紧凑,由景入情,层层递进,短短四句,涵盖人生起伏,堪称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
以上为【北归度岭寄子由】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语极平淡,意极沉痛,东坡晚岁之作,愈简愈厚。”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评:“此诗看似闲笔,实含无限感慨。‘尽是先生去后栽’一句,时光之叹,溢于言外。”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东坡北归诸作,此最萧散而最凄黯。‘手携拄杖却空回’,不言愁而愁自见。”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直接收录此诗,然论及苏轼晚年诗风时指出:“愈趋冲淡,而内蕴愈深,往往以浅语写至情。”可为此诗注脚。
5. 孔凡礼《苏轼年谱》载: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崩,徽宗即位,苏轼自儋州量移廉州,再徙永州,未至而改舒州团练副使,居常州。此诗或作于北归途中,时年六十五岁,身心俱疲,诗中“空回”之叹,正合其境。
以上为【北归度岭寄子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