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天性喜爱亲近流水,得到颍水更觉意趣奇绝。到任十来天,倒有九天待在河岸边。官吏和百姓笑着议论,说我这太守老了反而痴傻。太守我其实并不痴傻,只因这流水有着美好的姿态。它环绕州郡十余里,水流不急也不缓。上游笔直而清澈,下游曲折而泛起涟漪。乘着画船如同俯临明镜,笑着问水中倒影:你是谁?水中影忽然泛起波纹,搅乱了我的胡须和眉毛。散开成上百个东坡,顷刻间又聚合回原处。这难道是流水在故意逗趣,与我嬉戏玩闹吗?声色犬马与芬芳恶臭,这些都能迷惑颠倒世俗之人。同样都是些戏耍之物,但水中倒影却能保持洁净,不染污秽。赵德麟、陈师道和两位欧阳先生,我们一同参究自然与人生的真谛。观察这水中的玄妙各有心得,共同赋写这首《泛颍》诗。
以上为【泛颍】的翻译。
注释
颍:指颍水,流经颍州。
湄:水岸。
使君:汉代对刺史的称呼,此处为苏轼自称。
令姿:美好的姿态。
驶:迅疾。
漪:波纹。
鳞甲:比喻水面泛起的波纹。
薄相:游戏、开玩笑(吴地方言)。
声色与臭味:指世俗的享乐(音乐美色)和物质欲望(香气臭味)。
磷缁:语出《论语·阳货》“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指受外界影响而变质。磷:因磨而薄;缁:因染而黑。
赵、陈两欧阳:指赵令畤(德麟)、陈师道(履常)、欧阳棐(叔弼)、欧阳辩(季默),当时同在颍州的文友。
天人师:佛的十大称号之一,此处指共同参悟自然与人生的哲理。
以上为【泛颍】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苏轼知颍州(今安徽阜阳)期间,是其晚年诗风的典型代表。全诗以“泛颍”为线索,通过描绘与颍水嬉戏的生动场景,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与自然合一的旷达心境。诗歌前半部分以白描手法写人与水的互动,充满童趣与哲理;后半部分由具体体验升华为哲学思考,将“泛颧”这一日常行为提升到“观妙”悟道的高度。诗中“散为百东坡”的意象,既是对《庄子·齐物论》中“吾丧我”境界的形象化诠释,也暗含禅宗“月印万川”的理趣,体现了苏轼融汇儒释道的思想特质。
以上为【泛颍】的评析。
赏析
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在于将平凡的日常景象转化为深刻的哲学观照。开头从“性喜临水”的个人癖好切入,通过吏民“老而痴”的调侃反衬出诗人不同于俗辈的审美眼光。中段对水影的描写极具动态美感:“画船俯明镜”营造出静谧的意境,而“忽然生鳞甲”则打破宁静,通过“乱须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的连续意象,生动演示了“形散神聚”的禅理。后段通过对比手法,将“水中影”与“声色臭味”对照,突出前者“少磷缁”的纯净特质,暗喻在纷扰世事中保持本真之难能可贵。结尾点出与友人“共赋泛颍”的雅事,将个人体验扩展为群体性的哲学探索,使全诗在轻松氛围中承载了厚重的思想内涵,完美体现了苏轼“寄至味于淡泊”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泛颍】的赏析。
辑评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东坡在颍时诗,如《泛颍》诸篇,皮毛落尽,精神独存。‘散为百东坡’一句,真能道出如来藏中三昧。”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三十四:“此篇无所用意,随笔挥洒,然天然妙趣,自在流行。后幅忽涉禅语,亦不碍其洒脱。”
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五:“《泛颍》诗‘散为百东坡’等句,眼前妙谛,一经道出,如水中味,月中影,无人领会,却被老蟾窥破。”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六:“随笔所至,自成文理。极浅语,却极深透;极闲语,却极精严。‘散为百东坡’正是胸中无住之妙,与‘空故纳万境’同一机轴。”
以上为【泛颍】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