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
呜呼!
是亦足矣。
使后世有能尽吾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
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
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
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
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
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
”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
荀卿独曰:“人性恶。
桀、纣,性也。
尧、舜,伪也。
”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
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
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
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
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
翻译
我曾读《史记·孔子世家》,看孔子的言论文章,没有不循规蹈矩的,不敢放肆高论,而且说话一定要谈到先王,我这才知道孔子作为圣人对天下的忧虑之深啊。(他说的一些道理,)好像茫茫无边,但其实并不遥远;好像浩瀚浑厚,没有边际,但其实并不深奥。他说的那些事情,普通人都知道,但实行起来,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唉!能做到这样就足够了。假使后世有人能按照孔子说过而未做到的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成为一个少犯错误的人啊。
子路的勇敢,子贡的巧辩,冉有的智谋,这三个人,都是天下人认为难能可贵的人。但是这三个人,却经常不被孔子喜欢。颜渊沉默寡言,没有表现出他的才能,好像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孔子多次称赞他。其实,向圣人学习,难道只是要学会圣人是怎么说的吗?也要观察圣人心意的取向才行啊。孔子认为后世必定会有人不能执行他的学说,也必定会有人曲解他的学说而做不义的事。所以他的话通俗易懂,直来直去,而不敢做一些不同寻常而又值得炫耀的高论,主要是为了让后人不好随便篡改。
过去常奇怪李斯师从于荀卿,后来又焚烧了老师荀卿的著作,完全改变了古代先圣先王的法度,对他的老师的理论主张,真可以说不过是当强盗、仇敌来看待。如今再来看荀卿的著作,然后就会明白李斯要到秦国做官,都是因为老师荀卿,这就不足为怪了。
荀卿这个人,喜欢标新立异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他的话,愚蠢的人听了为之震惊,品行不好的人听了为之欣喜。子思、孟子,世人都称他们是贤人君子。只有荀卿认为:“搞乱天下的人,就是子思、孟子。”天下的人,如此众多;天下的仁人义士,也如此众多。只有荀卿说:“人性本恶。夏桀、殷纣王所做的一切,表现的就是人的本性。而尧、舜所做的一切,就是一种伪装。”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那位弟子李斯,在这方面又特别严重。
现在看来,品行不好的人做一些坏事,都还是有所顾忌的,所以夏、商两朝虽然灭亡,桀、纣两君虽然残暴,但上古贤明君主的法度、礼乐、刑政,还不至于达到灭绝而不可查考的地步,这说明桀、纣还是有所保存而不敢全部废弃。而那个李斯,只有他骄矜傲慢不顾一切,焚烧了孔子的六经,诛杀了夏、商、周三代诸侯的后代,破坏了周公的井田制度,这种胆大妄为的做法必定是有所依仗的。李斯见他的老师荀卿骂尽天下的贤人,就更认准了自己那种愚蠢的念头,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学习效法。李斯不知道那是荀卿图一时痛快所发表的言论,而荀卿自己也不知道他的话会导致如此惨烈的灾难。
如果做父亲的杀人报仇,他的儿子必定会行凶打劫。荀卿阐明了王道,阐述了礼乐文明,而李斯却利用他的学说搞乱了天下,可见荀卿的高谈怪论对李斯还是起了激发作用的。孔、孟的言论,没有标新立异,但天下始终没有人赶得上他们。如果天下真没有人赶得上他们,那么哪里用得着追求标新立异呢!
版本二:
我曾经读《孔子世家》,观看孔子的言语和文章,发现他循规蹈矩,处处有法度,从不敢放言高论,说话必定称颂先王,由此才明白圣人忧心天下的深切情怀。
那种境界看似渺茫无边,却并不遥远;浩瀚无际,却并不深不可测。他所说的,是普通男女都能理解的道理;而他所实行的,却是圣人也难以完全做到的。唉!这也就足够了。如果后世有人能完全践行我的学说,即使成为圣人也不难;若不能做到,至少也不会犯太多过错。
子路的勇敢,子贡的辩才,冉有的智慧,这三种品质都是天下人认为难得而可贵的。然而这三位弟子,每每并不被孔子所喜悦。反倒是颜渊沉默寡言,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似乎与常人无异,孔子却屡屡称赞他。可见学习圣人之道,难道只是模仿其言辞吗?更应观察其内心志向所在。
孔子料到后世必定有人无法实践他的主张,也必定有人假借他的学说去做不义之事。因此他的言论平实正直,从不敢提出惊世骇俗、令人欣喜的奇谈怪论,其核心在于“不可更改”。
过去我常常奇怪李斯曾师从荀卿,后来却焚烧老师的书籍,彻底变革古代圣王的制度,对待老师的思想竟如仇敌一般。如今读了荀卿的著作,我才明白李斯在秦国所作所为,其实都源于荀卿的思想,也就不足为怪了。
荀卿这个人,喜欢发表奇特的言论而不肯谦让,敢于高谈阔论而无所顾忌。他的言论令愚人震惊,却为小人所喜爱。子思、孟轲,是世人公认的贤人君子,荀卿却偏偏说:“扰乱天下的人,就是子思和孟轲。”天下之人如此众多,仁人义士如此之多,荀卿却独断地说:“人性本恶。夏桀、商纣的行为是出于本性;尧、舜的德行不过是伪装。”由此看来,可以推想他为人必定刚愎自用、傲慢不逊,且自我评价过高。而那个李斯,不过是走得更极端罢了。
如今小人做坏事,尚且有所顾忌。所以夏、商灭亡之时,尽管桀、纣残暴,但先王的法度、礼乐、刑政还没有彻底灭绝,仍可查考——这是因为桀、纣尚存一些敬畏而不敢完全废除。唯独李斯却能奋然不顾一切,焚烧孔子的六经,诛杀三代以来的诸侯后裔,破坏周公制定的井田制度,这种行为必然有所依仗。他看到自己的老师公然贬低天下所有的贤人,以抬高自己荒谬的观点,认为古代圣王都不值得效法。殊不知荀卿只是为了逞一时口舌之快,而他自己也没想到会酿成如此大祸。
父亲杀人报仇,儿子日后必定走上抢劫之路。荀卿虽阐明王道,叙述礼乐,但李斯却用他的学问扰乱天下,正是荀卿那些高谈阔论、标新立异的言论激发了他。孔子、孟子的言论从未刻意求异,但天下终究无人能及。如果天下真的没有人能达到他们的境界,那又何必再追求与众不同呢!
---
以上为【荀卿论】的翻译。
注释
1. 《孔子世家》:出自《史记》,司马迁记载孔子生平事迹的传记,属“世家”类。
2. 循循:有条理、有步骤的样子,形容孔子教人循序渐进。
3. 先王:指尧、舜、禹、汤、文、武等古代圣君。
4. 津涯:水边,引申为边际、尽头。
5. 匹夫匹妇:普通百姓。
6. 子路、子贡、冉有:均为孔子弟子。子路以勇著称,子贡善辩,冉有多谋。
7. 颜渊:即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著称,沉默寡言。
8. 李斯:秦朝丞相,法家代表人物,曾焚书坑儒。早年师从荀子。
9. 荀卿:即荀子(约前313-前238),战国末期儒家学者,主张“性恶论”,强调礼法并重。
10. 子思:孔子之孙,相传为《中庸》作者;孟轲:即孟子,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主张“性善论”。
---
以上为【荀卿论】的注释。
评析
《荀卿论》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谈论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荀子的一篇议论文,文章浅入深出,多出形成对比,阐述了荀子的帝王之道。并且作出自己对他的认知。
苏轼此文名为《荀卿论》,实则是一篇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的史论散文。文章通过对荀子思想及其影响的批判,表达了作者对儒家正统道统的维护,以及对“异端邪说”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的深刻忧虑。全文逻辑严密,层层推进,由孔子之“中正平实”对比荀子之“高谈异论”,进而指出李斯之暴政实源于荀子思想的偏激倾向。文中强调圣人之道贵在“平易正直”“不可易”,反对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之论,体现了苏轼尊崇孔孟、回归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立场。同时,文章也暗含对当时学术风气浮躁、务奇尚怪现象的批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
以上为【荀卿论】的评析。
赏析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宋代史论散文,体现出苏轼卓越的思辨能力与文学才华。文章开篇以孔子为对照,突出其“平易正直”“不敢放言高论”的圣人风范,奠定全文推崇中庸、反对奇诡的基调。接着通过对比孔门诸弟子的表现,揭示“重意不重言”的治学真谛,深化主题。
转入对荀子的批判时,笔锋陡转,层层剥茧:先指出李斯悖逆师道的表象令人费解,继而揭示其行为根源在于荀子本人“喜为异说”“敢为高论”的思想特质。尤其引用荀子“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人性恶,尧舜伪也”等惊世之语,凸显其背离孔孟正统的危险倾向。
苏轼巧妙运用因果推理与比喻论证,如“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形象说明思想传承中的恶性演化。结尾发出“尚安以求异为哉”的诘问,振聋发聩,既总结全篇,又具警世意义。
语言上,骈散结合,气势充沛,善用排比、反问、对比等手法,增强说服力。情感上,由敬仰到质疑,再到批判与警示,层层递进,极具感染力。整体结构严谨,立意深远,堪称宋代论说文典范。
---
以上为【荀卿论】的赏析。
辑评
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东坡七集》:“苏轼文章,才气纵横,尤长于议论。其论古人,往往别出新解,而不失大体。如《荀卿论》,谓李斯之祸源于荀卿,持论警切,足为千古鉴戒。”
2.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苏文忠公文钞》卷十三:“此文本《史记》而发,因李斯之事,追原于荀卿,识见卓然。谓‘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譬喻极精,可为学术流弊之戒。”
3. 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二十四:“东坡此论,非专攻荀卿也,盖借以明学术之正变,防诐辞之乱德耳。‘孔孟之论未尝异’二语,直揭根本,可谓洞见症结。”
4.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一:“通篇以‘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为主脑,反复申明,而归咎于荀卿之好为异说。立言有体,而寄托遥深,真大家文字。”
5. 近人林纾《春觉斋论文》:“苏老泉(洵)雄肆,子由(辙)静穆,子瞻(轼)则出入庄骚,兼有豪健与隽永之美。《荀卿论》一篇,议论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而转折处皆有筋节,非徒骋才气者所能及。”
以上为【荀卿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