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阖古有道,躬耕自衣食。
区区鲁小邦,不足隐明德。
轺车来我门,聘币继金璧。
出门应使者,耕稼不谋国。
但疑误将命,非敢惮行役。
使者反锡命,户庭空履迹。
鼎俎荐忠贤,谁能死燔炙。
念彼藏衣冠,安知获尧客。
翻译
颜阖本是古代有道之士,亲自耕种以自给衣食。
小小的鲁国疆域狭小,不足以隐匿他光明的德行。
官府派车前来登门聘请,聘礼接连不断,有金有璧。
他出门接见使者,却仍坚持耕作,不参与国家政事。
只是怀疑使者弄错了对象,并非害怕奔波劳苦。
使者回去复命后,他家门前再无足迹往来。
世俗之人追逐世间荣华,就像削足适履般荒谬。
看重的反被轻视,轻视的却被看重,如同用隋侯之珠去弹高飞的鸟雀。
这样的人唯恐光照见自己,宁愿独自隐居于幽暗之处。
鼎鼐俎豆之间荐举忠贤之士,又有谁肯为国赴死、甘受烈火燔烧?
想到那些藏起衣冠、避世不出的高人,怎会料到能迎来如尧帝般贤明的君主呢?
以上为【颜阖】的翻译。
注释
1. 颜阖:春秋时期鲁国著名隐士,《庄子·让王》等篇有载,鲁君欲聘之为相,他拒而不受。
2. 古有道:指古代有道德修养、遵循大道之人。
3. 区区鲁小邦:鲁国地小国弱,称“区区”以示其狭小。
4. 明德:光明正大的品德。
5. 轺车:古代使臣所乘的轻便马车,此处指官方礼聘使者所乘之车。
6. 聘币继金璧:聘礼接连不断,包括黄金和玉璧,极言礼遇之厚。
7. 应使者:接待朝廷派来的使者。
8. 但疑误将命:只是怀疑使者搞错了人选,非己应受此聘。
9. 反锡命:使者返回并向上级报告(锡命:赐命,此处指复命)。
10. 薄俗徇世荣:浅薄的世俗之人追逐世俗的荣耀。
11. 截趾履之适:比喻为了适应外在形式而损害自身本质,典出《庄子·骈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是故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也;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是故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而离朱是已。……且夫声色滋味权势之于人,心不待学而乐之,体不待象而安之。夫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夫何故必信哉?是故仁义又若鈇钺,凡人喜之,有至焉者,非所以养寿也。是故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然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大声不入于里耳,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是故天地大变,阴阳错缪,蔼气折时,妖孽数起,而爱憎闾阎,尽能如是邪?是故骈于足者,谓之不足;枝于手者,谓之有余。是故凫胫短,续之则忧;鹤胫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今世之仁义,何以异此?彼仁人何其多忧也?且夫骈于拇者,决之则泣;枝于手者,龁之则啼。二者或有余于数,或不足于数,其于忧一也。今世之惑者,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凡此皆求名实者也。是故无用之论,不若无言;无益之辞,不若无行。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2. 隋珠弹飞翼:即“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出自《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比喻得不偿失。
13. 畏照影:害怕阳光照射自己的身影,喻高洁之士不愿显露于世。
14. 就阴息:躲进阴影中休息,象征避世隐居。
15. 鼎俎荐忠贤:在祭祀或朝廷仪式中用鼎和俎来进献贤人,喻举荐人才。
16. 死燔炙:像祭品一样被焚烧烤熟而死,喻为国牺牲。
17. 藏衣冠:指隐士脱去官服,藏起衣冠,不再出仕。
18. 获尧客:遇到像尧那样圣明的君主。典出《庄子·逍遥游》:“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以上为【颜阖】的注释。
评析
此诗借古讽今,通过赞颂春秋时期隐士颜阖淡泊名利、坚守节操的形象,批判了当时士人趋炎附势、重利轻义的社会风气。苏轼以颜阖自况或自勉,表达对仕途荣宠的疏离感与对精神独立的追求。全诗融哲理、历史与现实于一体,语言凝练,意象丰富,体现出苏轼深沉的历史洞察力和高洁的人生理想。
以上为【颜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咏史抒怀之作,借颜阖拒聘之事,抒写士人出处之间的价值抉择。开篇直述颜阖“躬耕自衣食”的隐逸生活,突出其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品格。次写鲁君遣使重礼相聘,反衬颜阖之德足以动君王之心。然而颜阖“应使者”却不改耕稼本色,更显其志节坚定。“但疑误将命”一句尤为精妙,既表现其谦退自守,又暗含对世俗误读高士的讽刺。
中段转入议论,“薄俗徇世荣”以下四句,以“截趾适履”“隋珠弹雀”两个寓言式比喻,尖锐批判世人颠倒轻重、舍本逐末的价值观,与颜阖形成鲜明对照。接着“伊人畏照影”进一步刻画隐者心理——非不能出,实不愿出,唯恐沾染尘俗。结尾以“鼎俎荐忠贤”反问:当国家需要忠臣赴难之时,谁能真正“死燔炙”?进而感叹:那些避世高人,又怎能指望遇见尧一样的圣主?语意沉痛,寄慨遥深。
全诗结构严谨,由叙事到议论再到抒情,层层递进。用典密集而自然,多出自《庄子》,体现苏轼深厚的道家思想修养。语言质朴中见奇崛,意境幽远,情感内敛而厚重,是一首典型的哲理咏史诗。
以上为【颜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托兴深远,借古刺今,盖轼自伤不得尽用于时,而思守道之士也。”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十二:“词气高古,格近左司。‘隋珠弹飞翼’二语,警绝千古。”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提及:“东坡此作,实承庄周遗意,以隐逸为高,非独写颜阖,亦自写其出处之困也。”
4. 《历代诗话》引吕祖谦语:“苏子瞻作《颜阖》诗,意在讽世,而辞归敦厚,可谓善言者矣。”
5. 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宋人拟古,惟子瞻得汉魏风骨,如此类者,殆不多见。”
以上为【颜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