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不必他人催促,自己早已鬓发斑白,一生注定要为见花而心生羞愧。
扬州的何逊吟诗情思凄苦,却也不负梅花那缕清香,借此排解忧愁。
以上为【忆黄州梅花五绝】的翻译。
注释
1. 忆黄州梅花五绝:这是组诗《忆黄州梅花五绝》中的其中一首,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共五首,此为其一。
2. 不用相催已白头:意谓无需别人提醒或催促,自己已经年老发白,暗含岁月无情、人生易老之叹。
3. 一生判却见花羞:“判却”,断定、注定之意;“见花羞”,面对盛开的梅花感到羞愧,或因年老无成,或因辜负春光。
4. 扬州何逊:指南朝梁代诗人何逊,曾任扬州法曹,素以爱梅、咏梅著称,有“何郎妙咏”之誉。
5. 吟情苦:指何逊作诗时情感深挚而忧苦,其诗多抒羁旅愁思。
6. 不枉清香与破愁:“不枉”,没有辜负;“清香”指梅花之香;“破愁”,消解忧愁。谓梅花清香慰人,不负诗人之深情吟咏。
以上为【忆黄州梅花五绝】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黄州期间所作,借咏梅花抒发内心感慨。诗人以“已白头”自叹年华老去,又言“见花羞”,流露出对人生迟暮、功业未就的愧疚与无奈。后两句转而引用南朝诗人何逊爱梅咏梅的典故,既赞梅花之清韵,亦寄托自身于困顿中借诗遣怀的情志。全诗语言简淡,情感深沉,在自嘲与慰藉之间展现出苏轼特有的旷达与深情。
以上为【忆黄州梅花五绝】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意蕴深远。首句“不用相催已白头”直抒胸臆,语似平淡而悲凉暗涌,道出诗人贬谪多年、容颜衰老的现实。“一生判却见花羞”更进一步,将外在的老态延伸至内心的愧悔——或许是愧对理想,或许是愧对时光。这种“羞”非因花美,而是因己衰,极具张力。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历史人物何逊,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何逊曾有《咏早梅》等名篇,苏轼借此表达自己虽处逆境,仍能以诗心感受梅花清香,并借之排遣愁绪。末句“不枉清香与破愁”可谓点睛之笔,既是对梅花价值的肯定,也是对自我精神寄托的确认。全诗融自伤、自省、自慰于一体,体现了苏轼在困厄中不失诗意、化悲苦为清雅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忆黄州梅花五绝】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引清人冯应榴评:“此诗以白头自叹,而托意何逊,见出处情怀,同一寄兴于梅。”
2. 《宋诗精华录》(陈衍选评):“语极萧闲,而感慨自在言外。‘见花羞’三字,包含多少身世之感。”
3. 《东坡诗话》(历代评论汇编)载明代杨慎语:“东坡黄州诸作,皆以意胜,此诗尤为浑成,不假雕饰而情味悠长。”
4.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评曰:“借古抒怀,以何逊自比,表现了诗人身处逆境而不失风雅的情操。”
以上为【忆黄州梅花五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