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姑恶,姑恶。”
婆婆并不真的凶恶,而是我的命运太薄。
你难道没听说过东海孝妇含冤而死,导致三年大旱?可她终究不如广汉的庞姑,还能活着回家团圆。
以上为【五禽言五首,并叙】的翻译。
注释
1. 五禽言五首:苏轼模仿鸟鸣声而作的组诗,共五首,每首借一种鸟的叫声谐音成句,寓含人事感慨。“姑恶”即其一。
2. 姑恶:鸟名,其鸣声似“姑恶”,民间附会为媳妇诉苦,谓“婆婆太恶”。
3. 姑:此处指丈夫的母亲,即婆婆。
4. 妾命薄:古代妇女自谦之词,意为自己命苦,无法改变处境。
5. 东海孝妇:典出《汉书·于定国传》及干宝《搜神记》,讲东海郡一孝顺寡妇,遭诬陷被杀,临刑时发誓无罪,死后郡中三年不雨,后真相大白,天乃降雨。
6. 死作三年乾:指孝妇冤死后,上天震怒,三年大旱。乾,干旱。
7. 广汉庞姑:典出《华阳国志》等,指蜀地广汉一位姓庞的女子,因受婆家虐待而出走,后得以返回娘家或重获自由。具体事迹记载不详,可能为地方传说。
8. 去却还:离去之后还能回来,比喻虽遭不幸但终得解脱,与孝妇之死形成对比。
9. 不如:表示反衬,意为即便孝妇贞烈至极,结局反不如能脱身的庞姑幸运。
10. 寓意:全诗借鸟名“姑恶”展开联想,实为批判封建家庭中女性地位低下、易受压迫的社会现实。
以上为【五禽言五首,并叙】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五禽言五首》中的一首,借鸟鸣之声“姑恶”起兴,实则抒写古代妇女在家庭伦理中的悲惨处境。表面咏鸟,实则讽人,以“姑恶”之名引发对婆媳关系、女性命运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对比“东海孝妇”与“广汉庞姑”的结局,揭示冤屈与幸存之间的巨大反差,表达对弱者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隐晦批判。语言简练,寓意深远,体现了苏轼以诗议政、托物言志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五禽言五首,并叙】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姑恶”鸟的啼鸣开篇,声音凄厉,似有无限冤苦。诗人巧妙利用谐音双关,将自然之音转化为人间悲情,赋予鸟鸣以社会意义。首句叠唱“姑恶,姑恶”,既模拟鸟声,又强化情感张力,引人入胜。次句笔锋一转:“姑不恶,妾命薄”,点明主旨——并非婆婆真的凶恶,而是制度与命运使然,将批判矛头从个体转向社会结构。后两句用典对比,极具震撼力:东海孝妇至死守节,感动天地却难逃一死;而广汉庞姑虽遭困厄,终得生还。两者相较,贞烈反不如幸存者可贵,暗含对传统道德苛求女性的质疑。全诗短小精悍,用典精当,情感沉郁,展现了苏轼在诗歌中融史入诗、借物抒怀的高超技艺,也体现其人道关怀与现实批判精神。
以上为【五禽言五首,并叙】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语:“‘姑恶’一首,托兴深远,借鸟名以刺时俗,哀妇人之不幸,有《小雅》怨诽而不乱之遗意。”
2.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姑恶’鸟名,吴越间多有之。子瞻闻其声而感妇道之难,因作是诗。以孝妇比贞烈,以庞姑望生全,意在言外。”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提及此类“禽言诗”时指出:“宋人始多效作,东坡《五禽言》尤为著例,其意不在咏物,而在托物寓慨。”
4. 《宋诗精华录》(今人选评):“此诗以声音起兴,以典故收束,冷峻中见温情,讽刺中有同情,足见东坡胸襟。”
5.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评曰:“苏轼的《五禽言》继承乐府精神,关注民间疾苦,形式新颖,内涵深刻,是宋代新题乐府的重要代表。”
以上为【五禽言五首,并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