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乌程的稻谷在秋霜后散发着扑鼻的芳香,用它酿成的美酒如春风拂过霅溪水面般清亮动人。我时常像徐邈那样醉中得道,自比圣人;不必过多劝我饮酒,我虽不及次公那般狂放,却也自有疏狂之趣。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翻译。
注释
1. 孙莘老:即孙觉(1020—1090),字莘老,高邮人,北宋官员、学者,苏轼好友。
2. 乌程:古县名,治所在今浙江湖州市吴兴区,宋代属湖州,以产佳酒著称。
3. 霜稻:经霜后的稻谷,米质更佳,香气浓郁。
4. 袭人香:扑面而来的香气。“袭”意为侵袭、扑来。
5. 春风霅水光:比喻新酿的酒清澈明亮,如春天的霅溪水波光粼粼。霅(zhà)水:即霅溪,湖州境内河流,由东苕溪与西苕溪汇流而成,流经湖州城。
6. 中之:指饮酒至醉。“中”读作zhòng,意为命中、达到效果。
7. 徐邈圣:典出《三国志·魏书·徐邈传》。徐邈嗜酒,私自饮酒,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此处以“圣”代指醉酒状态,亦暗含自嘲与超脱之意。
8. 无多酌我:不必过多劝我饮酒。
9. 次公狂:次公为汉代盖宽饶的字,《汉书》载其为人刚直,不拘小节,好直言,时称“次公狂”。此处苏轼自谦不如次公之狂,实则反衬自己亦有疏狂之性。
10. 本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巡视湖州,与孙觉相会时所作。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注释。
评析
这首七言绝句是苏轼赠予友人孙觉(字莘老)的作品,诗中借酒抒怀,既赞美了湖州(乌程、霅水皆属湖州)物产之美,又通过饮酒典故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不拘礼法的人生态度。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悠远,以稻香、春水、美酒为意象,将风物与情怀融为一体,体现出苏轼诗“以理趣胜”而又不失诗意的特点。诗人巧妙化用历史人物典故,含蓄表达自我精神追求,在平淡中见深远。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地方风物起笔,首句“乌程霜稻袭人香”写实而富有感官冲击力,稻香扑鼻,令人仿佛置身秋收时节的江南田野。次句“酿作春风霅水光”笔锋一转,将稻米酿成美酒的过程诗意化,以“春风霅水”形容酒色之清亮柔美,不仅写出酒质之佳,更赋予其盎然生机,使物象升华为意境。后两句转入抒情,连用两个典故:徐邈称酒为“圣人”,苏轼言“时复中之”,表面说常醉如圣,实则借醉言志,表达对世俗礼法的超然态度;“无多酌我次公狂”则以退为进,看似自谦狂态不及古人,实则暗示自己亦具豪放不羁之性情。全诗四句皆工,前二写景寓情,后二用典言志,结构紧凑,语淡意浓,典型体现苏轼七绝“清空婉约而富含理趣”的风格。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清丽可诵,借酒言志,不露痕迹。”
2.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此诗:“语浅意深,用事不觉其僻,苏诗之妙在此。”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语:“‘春风霅水光’五字,写酒色之清,兼带地气之和,可谓善于形容。”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在杭湖间诸作,此等最见风致。不假雕饰,自然隽永。”
5.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作于熙宁五年十月过湖州时,与孙莘老会饮而作。徐邈、次公皆酒德之人,公以自况,见其旷达。”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