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燕子楼中佳人已逝去三百年,如今卷起珠帘,再也看不到当年扬州般的风流景致。
我西行前往未必真能胜过此处,徒然吟唱着崔徽的故事登上白楼空自惆怅。
以上为【和赵郎中见戏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赵郎中:宋代官员,具体生平不详,时任郎中,与苏轼有交往。
2. 燕子人亡:指唐代张建封妾关盼盼独居燕子楼守节,后绝食而死之事。燕子楼在徐州,为唐代名楼,常用来寄托怀人之情。
3. 三百秋:虚指年代久远,并非实数,强调时间流逝之久。
4. 卷帘那复似扬州: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感叹昔日繁华不可再现。“那复”即“岂再”。
5. 西行:可能指苏轼被贬或调任西部地区(如凤翔、黄州等)的经历。
6. 未必能胜此:意谓西行之地未必比眼前所在更胜一筹,暗含对当下处境的接受与自解。
7. 崔徽:唐代歌妓,与裴质相恋,后裴离去,崔徽思念成疾,被人画像寄予裴,卒后裴见像悲恸。后以“崔徽”代指深情女子或悲剧恋情。
8. 白楼:古楼名,具体地点不详,或为徐州城内建筑,与燕子楼相近,亦为登临怀古之所。
9. 空唱:徒然吟咏,表达无力改变现实的感慨。
10. 和诗:回应他人诗作而作,此题为“二首”之一,此为其一。
以上为【和赵郎中见戏二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回应赵郎中的戏作而写的两首和诗之一。诗中借古抒怀,以“燕子人亡”暗喻人事变迁、美好不再,表达对往昔风流人物与情境的追忆与感伤。后两句则略带自嘲,说自己西行未必真能超脱,只能空唱前人故事,流露出仕途奔波中的无奈与孤独。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融合历史典故与个人情怀,体现了苏轼在戏谑中蕴含深意的创作风格。
以上为【和赵郎中见戏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典型的唱和之作,却不止于应酬,而是借题发挥,融情入景,抒写人生感慨。首句“燕子人亡三百秋”起笔苍茫,以历史人物的消逝带出时光流转、人事无常的主题。燕子楼作为文化意象,承载了才子佳人、忠贞守节的集体记忆,苏轼借此唤起读者共鸣。次句“卷帘那复似扬州”进一步以今昔对比,渲染物是人非之感,扬州象征繁华风流,而今皆成过往。
后两句转写自身境遇,“西行未必能胜此”语带双关,既可能是地理上的迁徙,也暗喻仕途进退之间的心理权衡。末句“空唱崔徽上白楼”以典结情,将个人漂泊与历史悲剧交织,使情感层次更加丰富。全诗短短四句,却包蕴古今,情致深婉,展现了苏轼在短制中驾驭时空、融通典实的高超艺术能力。
以上为【和赵郎中见戏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用事贴切,感慨遥深,虽属戏和,而不失风人之旨。”
2. 清·纪昀《苏诗纪事》:“语虽轻妙,意实沉痛。燕子、崔徽皆寓忠爱迟暮之感,非徒游戏笔墨。”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和作,往往于谐谑中见庄重,此诗以‘空唱’二字收束,余音不绝。”
4. 钱钟书《宋诗选注》:“借燕子楼、崔徽事以写迁谪之悲,表面洒脱,内心苍凉,正是东坡本色。”
以上为【和赵郎中见戏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