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文章不能治理国家,武功也非英杰,整日空谈玄理却博得盛大的名声。
到头来开门迎接羯族的寇贼,才终于明白清谈误国,贻害百姓。
以上为【读《王衍传》】的翻译。
注释
1. 《王衍传》:指记载西晋名士王衍生平事迹的历史文献,见于《晋书·王衍传》。
2.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文俱佳,思想深邃。
3. 宋 ● 诗:标明此诗为宋代所作,体裁为诗。
4. 文非经国:文章不能用于治理国家。经国,即治国。
5. 武非英:军事方面并非英雄豪杰。
6. 虚谈:空谈玄理,特指魏晋时期盛行的清谈之风。
7. 取盛名:获得极大的声誉。
8. 至竟:终究,最终。
9. 开门延羯寇:指西晋末年,王衍等人执政无方,未能抵御外患,致使匈奴、羯等五胡势力入侵中原。延,招引;羯寇,指羯族石勒等外族军队。
10. 清论误苍生:清谈玄理的言论误导了天下百姓,导致国家败亡。
以上为【读《王衍传》】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咏《王衍传》一事,对西晋名士王衍进行尖锐批判。王衍以清谈著称,位居高位却无实际治国之能,在国家危难之际未能担当重任,反而因崇尚虚无、逃避现实,间接导致外族入侵、社稷倾覆。诗人通过短短四句,揭示了“清谈误国”的深刻历史教训,表达了对空谈误事、缺乏实干精神的士风的强烈不满。全诗语言简练,立意深远,具有强烈的现实警示意义。
以上为【读《王衍传》】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读史有感而发的咏史诗,主题鲜明,批判有力。前两句“文非经国武非英,终日虚谈取盛名”,直指王衍的致命缺陷:既无治国安邦之才,又无御敌统兵之能,却凭借清谈玄理博得极高声望。这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现象,正是苏轼所痛斥的士人弊病。后两句“至竟开门延羯寇,始知清论误苍生”,笔锋陡转,从个人批评上升到历史教训——正是这种脱离实际的清谈风气,使统治阶层丧失应对危机的能力,最终导致“八王之乱”后外族入侵、中原沦陷的惨剧。“开门延寇”虽非实指王衍主动迎敌,但暗喻其政策软弱、处置失当,客观上助长了敌势。结句“清论误苍生”掷地有声,成为千古警语。全诗结构紧凑,对比强烈,体现了苏轼以史为鉴、关注现实的政治情怀和批判精神。
以上为【读《王衍传》】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语指出:“此诗借古讽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谈性理之风有所寄托。”
2. 清代纪昀在《瀛奎律髓汇评》中评曰:“语极斩截,断案如刀,足使浮华者汗颜。”
3. 近人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曾引此诗,说明“清谈误国”之说自宋以来已成共识,苏轼此诗尤为警策。
4. 钱钟书《谈艺录》提到:“东坡咏史诗多带议论,此篇尤具史识,不徒挦扯故事而已。”
以上为【读《王衍传》】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