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农事各自已经结束,一年的劳作得以相互辅助完成。
为迎接岁末而欢庆,唯恐欢乐来不及尽情享受,于是不论物品贵贱都拿来助兴。
各地依山川物产不同而有所出产,贫富人家也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
盘中横着大鲤鱼,笼里卧着两只兔。
富贵人家追求奢华,彩绣装饰光彩夺目,满座生辉。
贫穷人家自愧无法效仿,只能拿出舂米磨面所得的微薄礼物表达心意。
我居官在外,旧友稀少,邻里间的佳节就这样悄然过去。
我也想提倡家乡的风俗,却只能独自吟唱,无人应和。
以上为【馈岁】的翻译。
注释
1. 馈岁:古代年终时亲友之间互相赠送礼物以示庆贺,称为“馈岁”,是年节习俗之一。
2. 农功各已收:指农事活动均已结束,进入冬闲时节。
3. 岁事得相佐:一年的事务得以相互帮助完成。“岁事”指一年中的各项事务,“佐”即辅助。
4. 假物不论货:借用物品用于馈赠时不计较其价值贵贱。“假”通“借”,“货”指财物价值。
5. 贫富称小大:贫富之家根据经济状况大小适度行事。“称”即相称、合乎身份。
6. 寘盘巨鲤横:摆上大盘子,里面横放着大鲤鱼。“寘”同“置”,放置之意。
7. 发笼双兔卧:打开笼子,里面有两只兔子安卧其中,表示作为馈赠之物。
8. 富人事华靡:富贵人家追求华丽奢靡的生活方式。“华靡”即奢华浪费。
9. 微挚出舂磨:贫者所送虽微薄,却是亲自舂米磨面所得,代表诚心。“微挚”指微薄但真诚的礼物。
10. 官居故人少:作者当时在外地做官,旧日朋友不多,难以共度佳节。
以上为【馈岁】的注释。
评析
《馈岁》全诗十六句,可以分为三节。前四句为第一节,交代馈岁风俗的依据。一年的农事中,大家互相帮助,大功已成,终年劳苦,岁暮的馀暇稍纵即逝,所以不计较物品,以物相赠,以免造成“为欢无及”的遗憾。这几句交代背景,点明题目。“为欢恐无及”五字,直贯三首。“假物不论货”紧起下文八句。第二节八句,举出馈岁之礼,人们各随各自的财力。两句总领下六句,下六句分说,“置盘”二句承接上文,“富人”四句是就贫富而言。盘鲤、笼兔,富家的彩绣耀眼,贫家的“微挚”(“挚”同“赞”,礼品)是“舂磨”(指粮食加工的粉糕之类),使人如同置身于络绎往来的岁暮馈送队伍中,这是一幅精彩的风俗画。作者未着议论,自有赞美故乡风俗醇厚的意味。最后四句为一节,将内容引到写诗的当前。乡风(对照“官居”)二字总束前文,又联系下面两首。“独唱”句又呼应“官居”二句。不言思家,而在佳节期间,歌颂故乡习俗,叹无人共举乡风,一种无法遏止的思念家乡、思念亲戚之情流于言外。
这首诗着重对比以见意抒情。前面十二句乡风之淳美,和后四句官居之冷落是一大对比,中间山川、鲤兔、彩绣、舂磨是贫富的对比。语句既形象又凝炼,除给尾两句外,全为对偶句,在苏轼早期的五古中,这是精心刻画之作。
《馈岁》是苏轼在宋代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属“守岁”组诗之一(另两首为《别岁》《守岁》),描写了年终时节民间互赠礼物、欢度岁末的风俗景象。诗人通过对比贫富人家不同的馈岁方式,展现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与情感表达。同时,诗人在异乡为官,感怀故土风俗,流露出孤独寂寞之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结构清晰,既有对民俗的真实记录,又蕴含深沉的人生感慨,体现了苏轼关注民生、体察人情的诗人情怀。
以上为【馈岁】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馈岁”为主题,围绕年终馈赠习俗展开叙述,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开篇从农事收尾写起,点明时间节点和社会背景——岁末农闲,人们开始准备庆祝。接着描写人们不分贵贱皆参与馈岁活动,体现节日的普遍性与包容性。诗人细致刻画了不同阶层的馈赠方式:富者以彩绣、巨鲤、双兔等丰盛之物彰显富贵;贫者则以舂磨所得的粗粮表达心意,虽简朴却见真情。这种对比并非批判,而是客观呈现社会现实,流露出对底层百姓的理解与尊重。
后半部分转入诗人自我抒怀。身为官员,身处异乡,缺少故交亲朋,无法融入本地节庆氛围。他虽有意恢复或倡导故乡风俗,却“独唱无人和”,既写出孤独处境,也暗含理想难伸的无奈。结尾两句意境深远,由外在风俗描写转向内心情感抒发,使全诗由叙事上升至哲思层面,耐人寻味。
整体风格平实自然,语言简洁有力,继承了乐府民歌的传统,又融入个人情怀,展现出苏轼早期诗歌注重写实、关怀世情的特点。
以上为【馈岁】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写岁晚人情,细腻入微,贫富相较而不失温厚,盖出于仁者之心。”
2. 清代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山川随出产’二句,括尽天下风俗;‘贫者愧不能’一句,最得忠厚之意。”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三首(指《馈岁》《别岁》《守岁》)俱白描到底,无一语雕饰,而情景宛然,尤以《馈岁》为最醇。”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评:“苏轼这组诗把日常习俗提升到诗的境界,不事雕琢而自有风致,《馈岁》中对贫富馈赠的对照,尤为生动真实。”
以上为【馈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