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街道的东边与西边,翠绿的树荫如帷帐般连成一片;池塘的南面与北面,青苔如铜钱般悄然蔓延生长。
隐居之人独自前来,身上还带着未饮尽的残酒;偶然间听到黄鹂鸟今年的第一声鸣叫,顿觉春意盎然。
以上为【寿阳岸下】的翻译。
注释
1. 寿阳岸下:地名,具体位置不详,或为泛指寿阳一带水边之地。“寿阳”在今安徽省寿县一带,亦有说法认为此地为虚构或代称。
2. 翠幄(wò):翠绿色的帷帐,此处比喻浓密的树荫。
3. 绿钱:青苔的别称,因其形状圆如铜钱,故称“绿钱”。
4. 幽人:隐士,指隐居避世之人,也常用于诗人自指。
5. 残酒:未饮尽的酒,或隔夜余酒,暗示前夜独酌。
6. 黄鹂:鸟名,又称黄莺,其鸣声清脆悦耳,常被视为春天的象征。
7. 第一声:指当年初春第一次听到黄鹂鸣叫,具有时令标志意义,体现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
以上为【寿阳岸下】的注释。
评析
《寿阳岸下》是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怀小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幽远淡雅。诗人通过描绘春日街巷、池塘边绿意盎然的景象,以及独步其中、偶闻鸟鸣的情境,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俗、亲近自然的闲适心境。诗中“带残酒”暗示前夜独酌,透露出些许孤寂;而“第一声”黄鹂鸣叫则带来春天的生机与希望,形成情感上的转折与升华。全诗以简练笔触勾勒出一幅春日幽居图,体现了苏轼融情于景、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寿阳岸下】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展现春日水岸风光,四句皆景,却寓情于景,含蓄隽永。前两句“街东街西翠幄成,池南池北绿钱生”,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描绘出树木成荫、青苔遍地的春景,“翠幄”形象生动,“绿钱”新颖贴切,展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空间上由街到池,视野开阔,绿意弥漫,营造出静谧而生机勃勃的氛围。
后两句转写人物与声音:“幽人独来带残酒,偶听黄鹂第一声。”从景物描写转入人物活动,一个“独”字点出孤寂之感,“带残酒”更添几分落寞与疏狂。然而“偶听黄鹂第一声”陡然一转,听觉的突然介入打破了沉静,带来春的讯息与心灵的触动。这一“偶”字极为精妙,既写出不经意间的惊喜,也暗含诗人虽隐逸却仍关注自然、心系天地的情怀。
全诗看似平淡,实则情感层次丰富:由外景之盛转入内心之寂,再因一声鸟鸣而豁然开朗,体现出苏轼在贬谪或闲居生活中寻求精神慰藉的典型心态。语言洗练,意象清新,动静结合,声色并茂,是一首极具宋诗理趣与审美高度的小品佳作。
以上为【寿阳岸下】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注:“此诗写春日闲步所见,情景交融,‘第一声’尤见春意之新。”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评:“语极清丽,在不经意处见兴致,苏诗之妙多如此。”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写景如画,‘带残酒’三字,有身世之感,非徒游赏者比。”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收录此诗,但在论及苏轼写景小诗时指出:“东坡往往于寻常景物中寄寓旷达之思,片言只语,自有风致。”可为此诗旁证。
以上为【寿阳岸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