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绘画之事虽为前世因缘,竹石之景却常能窥见一斑。五言诗句本当归还陶渊明(靖节),几行书法又有谁能比得上高闲?
以上为【和黄鲁直烧香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和黄鲁直烧香二首:这是苏轼与黄庭坚唱和的组诗之一,“烧香”可能指焚香静坐、参禅悟道或清谈雅集的情境。
2. 丹青已是前世:丹青指绘画,意谓绘画技艺仿佛是前生修来的缘分,带有宿命与超然之意。
3. 竹石时窥一斑:竹石象征高洁隐逸之趣,语出“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意谓从竹石画作中偶得自然真趣之一角。
4. 五字当还靖节:“五字”指五言诗,“靖节”即东晋诗人陶渊明,谥号“靖节”。意谓真正高妙的五言诗应归于陶渊明,他人难及。
5. 数行谁似高闲:“高闲”为唐代著名僧人书法家,擅长草书。此句赞叹其书法之超逸,问当今有谁能与之相比。
以上为【和黄鲁直烧香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与黄庭坚(字鲁直)唱和之作,题为“烧香二首”之一,借焚香静思之机,抒发对艺术境界与人格风骨的追慕之情。全诗以丹青、竹石起兴,转入对诗歌与书法艺术的品评,推崇陶渊明之诗格与高闲之书艺,实则寄托自身超然物外、崇尚自然的理想人格。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在艺术审美中追求“本真”与“高古”的精神取向。
以上为【和黄鲁直烧香二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短诗以极简笔墨勾勒出深厚的艺术情怀与精神追求。首句“丹青已是前世”将艺术才能归于宿缘,赋予绘画一种超越尘世的神秘感;次句“竹石时窥一斑”则由抽象转具体,借竹石意象表现对自然之美的片段领悟,暗含“道在瓦甓”的哲理意味。后两句转向文学与书法的评价,以“当还靖节”强调陶渊明五言诗的至高地位,体现苏轼一贯尊崇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审美理想;而“谁似高闲”则流露出对唐代高僧书家自由洒脱书风的向往。全诗看似平淡议论,实则融汇诗、书、画、禅于一体,在唱和之中展现文人雅士的精神世界,是苏轼“以才学为诗”而又“不落痕迹”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和黄鲁直烧香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录此诗,称其“语淡而味永,于酬答中见胸襟”。
2. 清代纪昀评苏轼此诗:“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靖节、高闲皆寓托之词,非徒论诗书也。”(《瀛奎律髓汇评》引)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东坡此诗,意不在和鲁直,乃自摅怀抱耳。‘五字当还靖节’,可见其推重渊明至深。”
4. 钱钟书《谈艺录》指出:“苏黄倡和,多涉艺事品题,如‘数行谁似高闲’,正是禅门‘一花五叶’之喻,以书通禅。”
以上为【和黄鲁直烧香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