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
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世如风灯。
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时须服膺。
翻译
兰亭真迹的茧纸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世间留存的摹本仍如龙腾般珍贵。颜真卿变革书风别出新意,笔力瘦劲刚健,如同秋日苍鹰般凌厉。徐峤之、徐浩父子书法亦极清秀卓绝,字外有力,笔画中暗含棱角。峄山碑的传刻保留着古法典范,千年后李阳冰的篆书仍传承着笔法精髓。杜甫评论书法推崇瘦硬风格,这种观点未必公允,我并不信从。书法的短长肥瘦各有姿态,正如杨玉环与赵飞燕,美态不同,谁又能说哪个不美呢?吴兴太守孙莘老真正爱好古物,不惜重金搜求残缺碑帖,挥毫题跋,用绢帛装裱收藏。碑石龟趺置于座侧,螭纹隐现于墙壁,空旷书斋白昼寂静,唯闻刻石之声“登登”作响。这些稀世墨宝散落吴越各地,人们争相传颂其佳话,彼此夸耀。他来信向我索要诗作,并要求亲笔书写,我便用栗尾笔在溪藤纸上挥毫作诗。后人看待今天,正如今人看待过去,百年往事转瞬即逝,犹如风中灯笼飘摇不定。将来某日刘郎若忆起贺知章,也当感叹同时代人中,还有如此令人敬佩之人。
以上为【孙莘老求墨妙亭诗】的翻译。
注释
1. 孙莘老:孙觉(1020–1090),字莘老,北宋学者、藏书家,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与苏轼交好。
2. 兰亭茧纸入昭陵:指王羲之《兰亭序》真迹随唐太宗葬于昭陵。茧纸,晋代蚕丝纸,质地细腻。
3. 龙腾:形容书法笔势矫健如龙飞腾,亦喻珍贵非凡。
4. 颜公:颜真卿,唐代书法家,创“颜体”,变二王传统,强调筋骨丰腴、气势雄强。
5. 细筋入骨如秋鹰:形容颜书笔力遒劲,瘦中有骨,如秋日猛禽般锐利。
6. 徐家父子:指徐峤之、徐浩父子,皆唐代书法家。徐浩尤擅楷书,笔力沉厚。
7. 字外出力中藏棱:指其书法外表温润,内含锋芒,刚柔并济。
8. 峄山传刻典刑在:秦始皇东巡所立《峄山刻石》,相传为李斯所书,小篆典范。典刑,即“典型”。
9. 阳冰:李阳冰,唐代篆书大家,自称“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承秦篆遗风。
10. 杜陵评书贵瘦硬:杜甫(自称杜陵野老)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云:“书贵瘦硬方通神。”苏轼对此提出异议。
11. 玉环飞燕:杨玉环体态丰腴,赵飞燕身姿纤瘦,皆以美貌著称,喻书法风格各异皆可成美。
12. 吴兴太守:孙觉曾任湖州知州(吴兴郡守),故称。
13. 购买断缺挥缣缯:指搜集残碑断简,并以缣(细绢)、缯(丝织品)装裱题跋。
14. 龟趺:碑下龟形石座。螭:龙属,常雕于碑首或壁间。
15. 登登:拟声词,形容刻石或敲击之声,此处或指拓碑时锤打之声。
16. 栗尾书溪藤:用栗鼠毛制的笔(栗尾笔)在溪产藤纸(溪藤)上书写。
17. 后来视今犹视昔:语出王羲之《兰亭集序》:“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18. 风灯:风中之灯,易灭,喻人生或事物之短暂无常。
19. 刘郎忆贺监:用贺知章告老还乡、李白等送别事。刘郎或泛指后人,贺监指贺知章(曾为太子宾客,人称“贺监”)。
20. 服膺:铭记于心,衷心佩服。
以上为【孙莘老求墨妙亭诗】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为应友人孙觉(字莘老)之请而作,围绕“墨妙亭”藏碑刻之事展开,既赞颂历代书法大家的艺术成就,又抒发对艺术审美多元性的见解,更借古喻今,表达对友人高雅志趣的钦佩。全诗以书法史为经,以审美哲思为纬,融文献考据、艺术评论与人生感慨于一体,体现了苏轼博学多识、胸襟开阔的文人风范。诗中反对杜甫“贵瘦硬”的单一审美标准,主张“短长肥瘦各有态”,体现其崇尚自然、包容多样化的美学思想。结尾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之意,将个体收藏行为置于历史长河中审视,赋予短暂人事以永恒意义,意境深远。
以上为【孙莘老求墨妙亭诗】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开篇以《兰亭序》真迹归葬引出书法遗迹之珍贵,继而历数颜真卿、徐氏父子、李阳冰等书家风格,展现书法演变脉络。诗人并未简单罗列,而是以“细筋入骨”“中藏棱”“留阳冰”等精炼语言揭示各派艺术特质。第三段转入现实,描写孙莘老建亭藏碑、静室摩挲的情景,“龟趺入座”“空斋昼静”营造出清幽雅致的文人空间,“登登”之声更添生动质感。诗人回应索诗之举,亲书诗作,体现文人间的真诚交往。末段由今溯古,发出“过眼百世如风灯”的慨叹,将个人情怀升华为对时间与艺术价值的哲思。结尾借用贺知章典故,既赞孙莘老之风雅堪比古人,又寄望后人铭记其德行,情感深沉而含蓄。全诗用典密集而不滞涩,议论与抒情交融,展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巨匠驾驭题材的高超能力。
以上为【孙莘老求墨妙亭诗】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十六:“此诗以书事发论,兼综古今,而归本于性情之正。‘短长肥瘦各有态’一联,足破拘墟之见,实为艺苑箴言。”
2.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评:“前半论书,后半述事,中间以‘吴兴太守’二句钩锁,章法井然。结处用贺监事,寓意深远,非徒夸友也。”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十:“此诗专为孙莘老藏碑而作,而意不止于藏碑。自兰亭至阳冰,书学源流毕具;自断缺至溪藤,收藏雅趣尽呈。末以千古观照收束,气象宏阔。”
4. 翁方纲《七言诗三昧举隅》:“东坡此诗,气脉贯通,议论英发。‘后来视今犹视昔’一句,摄尽《兰亭》神理,非熟于晋人风度者不能道。”
5. 清代沈德潜《唐宋诗醇》评:“议论精卓,寄托遥深。不独写墨妙亭事,而一代书家品格,与夫君子好古之心,俱见言外。”
以上为【孙莘老求墨妙亭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