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目光直视前方,气势如长虹贯日,五湖三岛尽在胸怀之中。
相遇时莫要责怪我不向你作揖行礼,因为我眼中只见山僧,不见您这位尊公。
以上为【惠州灵惠院,壁间画一仰面向天醉僧,云是蜀僧隐峦所作,题诗于其下】的翻译。
注释
1. 惠州灵惠院:宋代惠州(今广东惠州市)的一座佛寺,具体位置今已难考。
2. 隐峦:唐代蜀地(今四川一带)僧人,擅长诗画,尤以山水、人物见长,生平事迹不详,仅零星见于宋人笔记。
3. 直视无前:目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形容气概豪迈。
4. 气吐虹:气势如虹,喷薄而出,比喻精神旺盛、志向高远。
5. 五湖三岛:泛指江湖海宇中的名胜仙境,五湖一般指太湖流域诸湖,三岛则指传说中东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此处象征广阔的天地与超凡境界。
6. 不相揖:不行作揖之礼,古代相见时的一种礼节。
7. 山僧:指画中醉僧,亦可泛指修行之人,超脱尘俗。
8. 公: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9. 醉僧:酒醉之僧人,常被视为狂禅的象征,行为放达,不拘礼法,寓有禅机。
10. 题诗于其下:苏轼在画作下方题写此诗,属典型的“题画诗”形式,借画抒怀。
以上为【惠州灵惠院,壁间画一仰面向天醉僧,云是蜀僧隐峦所作,题诗于其下】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游览惠州灵惠院时所作,题于壁上一幅描绘醉僧的画作之下。画中僧人仰面朝天,姿态狂放,据传为唐代蜀地僧人隐峦所绘。苏轼借题画之机,抒写胸中豪气与超然物外的情怀。全诗语言简练,意境开阔,以“直视无前”“气吐虹”形容内在精神之雄健,又以“五湖三岛”象征广阔天地与自由境界。后两句转而调侃,言自己不施礼并非失礼,而是心已融入画境,只识山僧,不辨俗客,体现其物我两忘、禅意盎然的精神状态。整首诗融合豪情、禅趣与幽默,展现了苏轼晚年贬谪岭南时期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惠州灵惠院,壁间画一仰面向天醉僧,云是蜀僧隐峦所作,题诗于其下】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晚年贬谪惠州期间所作,体现了其历经宦海沉浮后的豁达与禅悟。开篇“直视无前气吐虹”,以极具张力的语言勾勒出一种顶天立地、浩然磅礴的精神气象。这不仅是对画中醉僧神态的描摹,更是诗人内心豪情的投射。虽身处南荒,却志气不衰,正所谓“老夫聊发少年狂”。第二句“五湖三岛在胸中”,将地理空间转化为心灵图景,展现其胸襟之广、眼界之阔。醉僧仰天之姿,仿佛吞纳天地,与诗人“九死南荒吾不恨”的胸怀遥相呼应。
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壮阔转入诙谐:“相逢莫怪不相揖,只见山僧不见公。”表面是说观画入神,竟忽略现实中的访客;实则暗含深意——在禅者眼中,形相皆空,礼法规矩皆为虚设。唯有山僧那超然物外的姿态值得敬重,世俗身份与礼节反成赘物。这种“只见山僧不见公”的选择,正是对精神自由的礼赞,也是对官场虚礼的无声批判。
全诗短短四句,融豪气、禅意、机锋于一体,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堪称题画诗中的上乘之作。它不仅回应了画作内容,更借画写心,映照出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格境界。
以上为【惠州灵惠院,壁间画一仰面向天醉僧,云是蜀僧隐峦所作,题诗于其下】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三十八注:“此诗作于绍圣年间惠州所见,盖托画以寄意,抒其旷达之怀。”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评:“语带风趣,而意极超旷。‘只见山僧不见公’,非真不见,乃心有所寄也。”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但指出:“东坡晚年诗多寓禅理于戏语,此类题画之作,往往外示滑稽,内藏悲慨。”可为此诗之背景注脚。
4. 《宋诗钞·东坡诗钞》录此诗,评曰:“洒落不羁,自写胸次,画耶?诗耶?皆在象外。”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此诗以醉僧之形写己之神,不拘形迹,直指本心,乃东坡贬居心境之真实写照。”
以上为【惠州灵惠院,壁间画一仰面向天醉僧,云是蜀僧隐峦所作,题诗于其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