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她梳着青黑色的双蟠髻,发饰微斜,戴着轻巧的小帽。面容娇美,体态轻盈,腰肢纤细,如花般动人。鼓声轻快急促,催动舞步节奏,乐声与舞蹈交相辉映,令人精神振奋。舞罢,红袖飘荡渐歇,余韵悠长;春风和煦,柳条轻拂,仿佛仍在延续那曼妙意境。她的风姿才情宛如蓬莱仙山中走出的佳人,格调清新脱俗,其动人之处远胜于用千匹锦缎作为赏赐的奢华,实乃无价之珍。
以上为【南歌子 · 楚守周豫出舞鬟】的翻译。
注释
南歌子:唐教坊曲名。隋唐以来曲多以「子」名,「子」有小的含义,大体属小曲。调名本自汉张平子《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句,取淳于棼事。《金奁集》入「仙吕宫」。此词有单调、双调二体。单调者始自温飞卿词,因词有「恨春宵」句,名《春宵曲》。张子澄词本此添字,因词有「高捲水晶簾额」句,名《水晶簾》,又有「惊破碧窗残梦」句,名《碧窗梦》。郑子聃有《我爱沂阳好》词十首,更名《十爱词》。以温飞卿《南歌子·手里金鹦鹉》为正体,单调二十三字,五句三平韵。另有单调二十六字,五句三平韵。双调者有平韵、仄韵两体。平韵者始自毛熙震词,周美成、杨无咎、仲殊五十四字体,无名氏五十三字体,俱本此添字。仄韵者始自《乐府雅词》,惟石次仲词最为谐婉。周美成词名《南柯子》,程正伯词名《望秦川》,田不伐词有「簾风不动蝶交飞」句,名《风蝶令》。双调五十二字,前後阕各四句三平韵;双调五十四字,前後阕各四句三平韵等变体。
「楚守周豫出舞鬟」:傅注本无题,兹从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题同元延祐本,其下并多出「因作二首赠之」六字,二首中之另一首为《南歌子·琥珀装腰佩》。
周豫:龙榆生笺:「未详。」
绀绾(gàn wǎn):龙榆生笺:「《广韵》:『绀,古暗切,音赣。』《说文》:『帛深青扬赤色。』《广韵》:『绾,乌患切,音畹,钩系也。』」
蟠髻:珍重阁本作「鬟髻」。
叠鼓忽催花拍:傅子立注:「今乐府,大鼓则有叠奏之声,曲拍则有花十八花九之数,盖舞曲至于叠鼓花拍之际,其妙在此,故曰『鬬精神』。」刘尚荣按:「事详《文选·卷二十八·谢玄晖〈鼓吹曲〉》:『叠鼓送华辀。』注:『小击鼓谓之叠。』又,王颐堂《碧鸡漫志·卷三·〈六幺〉》:「欧阳永叔云:「贪看《六幺》花十八。」此曲内一叠名『花十八』,前后十八拍,又四花拍,共二十二拍。乐家者流所谓『花拍』,盖非其正也,曲节抑扬可喜,舞亦随之。而舞筑球《六幺》,至『花十八』益奇。」」
蓬山:傅子立注:「汉之图书,悉聚东观。是时文学之士,称东观为老氏藏道来蓬莱山。盖蓬莱,海中神山,而仙府幽径,秘录皆在焉。」刘尚荣按:「《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玄孙)窦章传〉》:『章字伯向。少好学,有文章,……太仆邓康闻其名,请欲与交,章不肯往,康以此益重焉。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臧室,道家蓬莱山,康遂荐章人东观为校书郎。』章怀太子注:『言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径秘录并皆在焉。』傅注本于此。」
最清新:元延祐本作「更清新」。
缠头:傅子立注:「杜子美诗:『舞罢锦缠头。』」刘尚荣按:「句出《即事诗》,《九家集注杜诗·卷二十二》:『锦纒头以赏歌舞者。开元时,富人王元宝常会宾客。元宝富于财而无文采,亲友问曰:「昨日高会有何佳谈?」元宝视屋角良乆曰:「但费锦纒头耳!」』」
1. 南歌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双调五十二字,平韵。
2. 楚守周豫出舞鬟:楚地太守周豫在宴会上让舞女出场表演。“楚守”,指任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地方官的周豫;“舞鬟”,原指舞女的发髻,此处代指舞女。
3. 绀绾双蟠髻:青黑色的丝带束起双螺旋状的发髻。“绀”(gàn),深青带红的颜色;“蟠髻”,盘绕成螺旋形的发髻。
4. 云敧小偃巾:“敧”(qī),倾斜;“偃巾”,一种向前低覆的小帽。此句形容头饰微微倾斜,显得随意而妩媚。
5. 轻盈红脸小腰身:形容舞女体态轻巧,面色红润,腰肢纤细。
6. 叠鼓忽催花拍:密集的鼓点突然加快节奏,催动舞蹈进入高潮。“叠鼓”,连续击鼓;“花拍”,节拍繁复优美的乐段。
7. 斗精神:振作精神,指舞者随鼓点激昂起舞,神采焕发。
8. 空阔轻红歇:舞罢,舞袖(轻红)在开阔空间中缓缓停歇。“轻红”,指舞女红色的衣袖。
9. 风和约柳春:春风柔和,柳条轻摆,仿佛与春天相约共舞。
10. 蓬山才调最清新……共藏珍:“蓬山”,即蓬莱山,传说中的仙山,常喻才女或高雅之人;“才调”,才情风度;“缠头千锦”,古代赠予歌舞伎的锦帛赏赐,代指物质酬劳;“共藏珍”,意为值得珍藏。此句赞舞女气质超凡,其价值远胜物质赏赐。
以上为【南歌子 · 楚守周豫出舞鬟】的注释。
评析
这首《南歌子》是苏轼为友人楚守周豫宴席上所见舞女而作,表面写舞妓之美与舞姿之妙,实则借舞女风采赞美主人周豫风雅高致,体现宋代士大夫宴饮文化中“以舞助兴、以词寄情”的审美传统。全词语言清丽,意象空灵,通过外貌、动作、氛围等多角度描绘,展现舞者“轻盈”“清新”的神韵。末句以“胜似缠头千锦”作比,强调精神之美超越物质之华,体现了苏轼重才情、尚风骨的审美取向。整体风格婉约而不失洒脱,是苏轼词中兼具柔美与气度的佳作。
以上为【南歌子 · 楚守周豫出舞鬟】的评析。
赏析
本词结构清晰,上片写舞女出场与起舞之态,下片写舞罢余韵与整体评价,层次分明。开篇“绀绾双蟠髻,云敧小偃巾”工笔描摹妆容发饰,突出古典美;“轻盈红脸小腰身”进一步刻画体态,三句勾勒出鲜活形象。接着“叠鼓忽催花拍、斗精神”由静转动,鼓声骤起,舞姿勃发,节奏感强烈,极具现场感。下片转写舞后情境,“空阔轻红歇”以视觉意象收束动态,意境开阔;“风和约柳春”引入自然景物,将舞韵延伸至天地之间,含蓄隽永。结句“蓬山才调最清新,胜似缠头千锦、共藏珍”升华主题,不落俗套,将舞女提升至仙品高度,赞其才情风骨远胜物质馈赠,体现苏轼对艺术人格的尊重与推崇。全词虽为应酬之作,却无脂粉气,反显清雅之趣,足见东坡化俗为雅之功力。
以上为【南歌子 · 楚守周豫出舞鬟】的赏析。
辑评
1.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七录此词,评曰:“语极清丽,意亦新颖。”
2. 清·沈雄《古堂词话》:“东坡《南歌子》咏舞妓,不滞于形,而传其神,所谓‘轻红歇’‘约柳春’,皆从空中摄取,非实地描写也。”
3. 近人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朱孝臧校语:“此词在黄州作,时周豫为守,事具郡志。舞鬟者,或即官妓也。词极称其风致,而归重于‘才调清新’,非徒悦其色者。”
4. 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此词:“写舞姿不正面铺陈,而以鼓点、衣袖、春风等侧面烘托,虚实相生,意境空灵,体现出苏轼‘以诗为词’的抒情方式。”
以上为【南歌子 · 楚守周豫出舞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