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绣帘与朱门紧闭未曾开启,有谁曾见梅花悄然飘落在梳妆镜台?
试问你高声吟咏那三十韵春雪佳句,又怎能比得上低声对饮两三杯的欢愉?
不要说两鬓已衰白只能彼此映照,还须有纤细腰肢共舞回旋才成佳趣。
明知卓文君隔着青琐门不得相见,梁园中的辞赋之客,又岂肯轻易自夸才华?
以上为【赵成伯家有丽人,仆忝乡人,不肯开樽,徒吟春雪美句,次韵一笑】的翻译。
注释
1. 赵成伯:苏轼同乡友人,生平不详,或为眉州乡人。
2. 仆忝乡人:谦称自己为同乡之人,“忝”表示辱居其列,自谦之词。
3. 开樽:打开酒器,指设宴饮酒。
4. 春雪美句:指赵成伯所作咏春雪之诗,原作已佚。
5.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
6. 绣帘朱户:华美的居室,代指闺阁或贵家内室。
7. 镜台:梳妆台,古时女子梳妆所用。
8. 试问高吟三十韵:假设对方吟诵长诗,极言其诗作之多,“三十韵”为虚指,形容篇幅之长。
9. 低唱两三杯:指饮酒时轻声吟唱,享受闲适之乐。
10. 文君隔青琐:借用卓文君典故,“青琐”为宫门雕饰,此处喻指阻隔相见的门户,暗指知音难聚。
11. 梁园赋客:指汉代梁孝王园中聚集的文士如司马相如等,此处自比或泛指文人雅士。
12. 肯言才:肯自夸其才,反语,意谓即便有才也不轻易炫耀。
以上为【赵成伯家有丽人,仆忝乡人,不肯开樽,徒吟春雪美句,次韵一笑】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应和赵成伯之作,题中“仆忝乡人”表明诗人与赵氏同乡,关系亲近;“不肯开樽,徒吟春雪美句”点出赵氏重文轻饮,只喜吟诗而不愿设宴相聚。苏轼以调侃口吻作次韵诗,借咏春雪与宴饮之乐,抒写人生快意当及时行乐、贵在知音共赏的情怀。诗中化用典故自然,语言风趣而含蓄,既表达对友人清高的理解,又委婉劝其不必拘执,宜于诗酒共欢。全篇情致洒脱,体现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与高超的艺术驾驭力。
以上为【赵成伯家有丽人,仆忝乡人,不肯开樽,徒吟春雪美句,次韵一笑】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精巧,首联以“绣帘朱户未曾开”起笔,营造出静谧幽闭之境,继而设问“谁见梅花落镜台”,将自然之景与闺阁之寂结合,暗喻高雅却孤清的生活状态,亦呼应“不开樽”的冷清。颔联转入对比:“高吟三十韵”与“低唱两三杯”,一重文采,一重情谊,诗人以反问语气暗示精神交流不应局限于文字,更需借酒助兴、以情相融。颈联进一步展开,提出“衰鬓”虽老,仍需“纤腰共回”,即年岁虽增,亦不可弃歌舞欢愉,强调生命应保有活力与美感。尾联用典巧妙,以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同为才子佳人却受阻隔,比喻虽为同乡却未能畅聚,末句“肯言才”以自嘲收束,既显谦退,又藏傲骨。全诗语言典雅而不失幽默,情感层层递进,由讽喻至劝勉,终归于豁达,充分展现苏轼“以戏谑寓深情”的诗歌风格。
以上为【赵成伯家有丽人,仆忝乡人,不肯开樽,徒吟春雪美句,次韵一笑】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此诗不见于早期苏集刻本,疑为后人辑录,然格律工稳,用典贴切,风格近苏晚期酬唱之作。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云:“语带风调,意含规劝,非一味滑稽者比。”
3. 近人陈寅恪未直接评此诗,然其论苏诗云:“东坡酬应之作,往往于游戏间见性情。”可为此诗注脚。
4. 《宋诗精华录》选录苏诗多篇,虽未收此首,但评其同类次韵诗云:“东坡善以俗事入诗,化板为活,此其所以不可及。”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指出:“苏轼与乡人唱和,常寓敦睦之情于诙谐之语,此诗亦可见其待人温厚之一面。”
以上为【赵成伯家有丽人,仆忝乡人,不肯开樽,徒吟春雪美句,次韵一笑】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