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是谁画出了这种独轮车的形象,这其实就是当年象征哲理的“攲器”图啊。
上坡容易下坡难,必须仔细审慎;左边提起右边扶持,才能避免疏忽和危险。
以上为【画车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画车二首:此为组诗之一,现存仅一首,题目表明原计划作两首。
2. 只轮车:即独轮车,古代常见运输工具,因仅有一轮,需人力维持平衡。
3. 攲器(qī qì):古代置于座右的倾斜器具,空时倾斜,盛水适中则正立,过满则倾覆,用以警戒自满,典出《荀子·宥坐》。
4. 当年:指古代,特指孔子观攲器的时代。
5. 上易下难:上坡虽费力但方向明确,相对容易掌控;下坡则因惯性难控,更易失衡,喻人生顺境易守、逆境难持。
6. 审细:仔细审察,小心谨慎。
7. 左提右挈(qiè):左右扶持,相互照应。“挈”意为提携、扶持。
8. 免疏虞:避免疏忽和意外。“疏虞”即疏漏、差错。
9. 攲器图:描绘攲器形象的图画,此处将独轮车比作攲器,取其平衡之义。
10. 苏轼借此表达对人生处世之道的思考,强调中庸、戒慎、协调的重要性。
以上为【画车二首】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以“画车”为题,借物寓理,通过描绘独轮车的形态与使用特点,引申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表面上写的是对一幅画中独轮车的观察,实则借“攲器”这一古代具有警示意义的礼器,表达处世应谨慎平衡、戒骄戒惧的思想。诗中“上易下难”揭示人们往往在顺境中放松警惕,而真正的考验在于下行或退守之时;“左提右挈”则强调协调配合、互相扶持的重要性。全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体现了苏轼融哲理于日常事物的高超艺术手法。
以上为【画车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虽短,却意蕴丰富,典型体现了苏轼“以理入诗”“即物见道”的创作特色。首句设问起笔,“何人画此只轮车”,看似寻常发问,实则引人深思。次句“便是当年攲器图”猛然转折,将独轮车与古代著名的攲器相提并论,赋予其深刻的象征意义——二者皆需保持平衡,稍有偏差便致倾覆。后两句由象及理,进一步展开:“上易下难”不仅是物理现象,更是人生境遇的真实写照;“左提右挈”既是操作独轮车的技术要领,也暗喻人际协作与自我调节。全诗结构紧凑,由画生感,由物及理,层层递进,体现出苏轼深厚的哲思与敏锐的生活洞察力。语言朴素而内涵厚重,堪称哲理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画车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苏轼诗:“触事兴怀,无施不可,此等小诗,亦见胸襟。”
2. 清代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借器喻理,自然浑成,非刻意说教者所能及。”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善以俚语入诗,而意味深长。如此诗,车夫之技,圣贤之训,合而为一。”
4. 钱钟书《谈艺录》:“坡公每于琐屑事物中发其玄理,如‘只轮车’‘攲器’之比,不着痕迹,而理趣盎然。”
以上为【画车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