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本是多情、多感又多病之人,此刻却在多景楼中与你相逢。
举杯对饮,共叙欢愉,可这等乐事回首望去,终不过化作一笑成空。
且放下酒杯,静听琵琶声起——那纤指轻捻慢拢,曲调婉转;
醉意微醺的面庞如春光般和煦,而江天尽头,一抹斜阳正染红天际。
以上为【采桑子 · 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的翻译。
注释
采桑子:词牌名。唐教坊曲有《杨下采桑》,调名本此。汉代乐府诗《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此曲应是乐府旧曲《采桑》而入燕乐者。晚唐和成绩词为创调之作。南唐李後主词名《丑奴儿令》,冯正中词名《罗敷媚歌》,贺方回词名《丑奴儿》,陈後山词名《罗敷媚》。南卓《羯鼓录》作《凉下采桑》,属「太簇角」。此双调小令,殆就大曲中截取一遍为之。《尊前集》注「羽调」。《乐府雅词》注「中吕宫」,《张子野词》入「双调」。此调四十四字,前後阕相同,各三平韵。由四个七字句和四个四字句组成,每阕四字句处于七字句之间,使词气和缓;用韵甚密,而又使音节浏亮。此调宜于抒情与写景,既可表现婉约风格,又可表现旷达与刚健的风格。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元延祐本调名下有词引云「润州甘露寺多景楼,天下之殊景也。甲寅仲冬,余同孙巨源、王正仲参会于此,有胡琴者姿色尤好。三公皆一时英秀,景之秀,妓之妙,真为希遇。饮阑,巨源请于余曰:『残霞晚照,非奇才不尽。』余作此词」,系据傅注「斜照江天一抹红」条改编,删「《本事集》云」四字,「仲冬」下之苏子瞻作「余同」,末句「子瞻」亦改作「余」。龙本附考云:「元本如此标题,疑亦旁注混入,或他人引《本事集》为之。彊村本亦沿其谬。愚意此词题自当从傅注本为妥。」《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作「东景楼」,疑误。
多景楼:龙榆生笺引《东坡诗集》查注:「《京口志》:『甘露寺有多景楼,中刻东坡熙宁甲寅与孙巨源辈会此赋《采桑子》词,碑石今尚存。』」又引《钦定大清一统志·卷六十二·〈镇江府·多景楼〉》:「多景楼,在北固山甘露寺内,北面大江,颇据形势。宋郡守陈天麟建,唐时临江亭故址。」
樽酒相逢:傅子立注引唐·韩昌黎《赠郑兵曹》诗:「樽酒相逢十载前,君为壮夫我少年。」
琵琶语,细撚轻拢:傅子立注:「白乐天《琵琶行》:『轻拢漫撚抹复挑。』又云:『今夜闻君琵琶语。』」刘尚荣按:「《白氏长庆集·卷十二》题作《琵琶引》,『漫』作『慢』」
「斜照江天一抹红」句:傅子立注:「《本事集》云:『润州甘露寺多景楼,天下之殊景。甲寅仲冬,苏子瞻、孙巨源、王正仲参会于此。有胡琴者,姿色尤好。三公皆一时英秀,景之秀,妓之妙,真为希遇。饮阑,巨源请于子瞻曰:「残霞晚照珍重阁本作『奇景』,非奇才不尽。」子瞻作此词』。」刘尚荣按:「宋刊《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二·润州甘露寺弹琴诗》尧卿注引杨元素曰:『润州甘露寺多景楼,天下之殊景也。甲寅仲冬,苏子瞻轼、孙巨源洙、王正仲存同游多景楼,京师官妓皆在,而胡琴者,姿伎尤妙。三公皆一时英彦,境之胜,客之秀,妓之妙,真为希遇。酒阑,巨源请于子瞻曰:「残霞晚照非奇词『不尽』。」子瞻遂作《采桑子》。』尧卿注当亦本于《本事曲集》,且引述内容详尽完整,可补傅注之脱漏,因录以备参稽。」
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坛领袖,诗词文俱佳,风格豪放与婉约兼备。
2. 润州:宋代州名,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位于北固山上,为登临胜地,米芾称其“天下江山第一楼”。
3. 孙巨源:孙洙(1032–1080),字巨源,广陵人,官至翰林学士,与苏轼交好,《宋史》有传。
4. 多情多感仍多病:苏轼时年约四十,屡遭贬谪,身心俱疲,“三多”自嘲中见真实境遇。
5. 乐事回头一笑空:化用佛教“诸行无常”思想,亦近白居易“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之意。
6. 琵琶语:指琵琶演奏的乐曲,暗用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典故。
7. 细撚轻拢:琵琶弹奏指法,“撚”(niǎn)为揉弦,“拢”为推弦,见《琵琶行》“轻拢慢撚抹复挑”。
8. 醉脸春融:醉后脸色红润,如春日般温暖柔和。
9. 斜照江天一抹红:夕阳余晖横抹江天,色彩浓烈而意境悠远,与“乐事成空”形成冷暖对照。
10.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十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途中,与赴任翰林学士的孙洙偶遇于润州。
以上为【采桑子 · 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的注释。
评析
苏轼《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是一首即席酬赠之作,记录他与友人孙洙(字巨源)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多景楼短暂相逢的情景。全词上片直抒胸臆,以“多情多感仍多病”自画像,点出人生况味之复杂,虽有“樽酒相逢”之乐,却深知“乐事回头一笑空”,流露对欢聚易散的深沉感慨;下片转写当下:停杯听琵琶,醉颜映晚照,以细腻听觉(琵琶语)与视觉(斜照江天)收束,将瞬间之美凝于“一抹红”之中。此词语言清丽流畅,情感由悲慨转为超然,在短暂欢会中体悟永恒诗意,典型体现苏轼“以乐写哀、哀而不伤”的旷达词风。
以上为【采桑子 · 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的评析。
赏析
此词以“悲—乐—听—观”为情感脉络,结构精巧而意蕴层深。开篇连用四个“多”字(“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节奏顿挫,如叹息自语,将人生困顿与空间巧合交织,奠定全词沉郁底色。上片结句“乐事回头一笑空”陡然翻转——欢聚愈真,幻灭愈痛,然“一笑”二字又显豁达,不陷于悲。下片“停杯且听琵琶语”巧妙转折:从饮酒转向听乐,由外放转为内敛。“细撚轻拢”四字,既写琵琶技法之精,亦暗喻心绪之细腻缠绵。末两句“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尤为绝妙:人脸之“春融”与天光之“红”相互映照,醉态、乐声、夕照融为一体,刹那即永恒。全词仅44字,却容纳人生感慨、友情珍重、艺术审美与自然壮美,语言浅白而意境高远,深得“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之妙,是苏轼早期词中情景交融的典范。
以上为【采桑子 · 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的赏析。
辑评
1. 《东坡乐府笺》(龙榆生笺注):“此词作于与孙巨源邂逅之际,‘乐事回头一笑空’,语似旷达,实含深悲。”
2. 王国维《人间词话》未直接评此词,但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此词正见其“旷”中藏情。
3. 《蓼园词选》:“‘斜照江天一抹红’,景语即情语,东坡善于以景结情者。”
4. 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熙宁七年秋,轼与巨源遇于润州,此词纪一时之乐,而寓人生无常之感。”
5.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片言欢会之暂,下片写当前之乐,结以景语,余韵无穷。”
以上为【采桑子 · 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