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富春确实是古老的城邑,这座普照寺也是唐代遗留下来的古刹。
仙鹤年老仍栖息在高大的乔木之上,神龙归来守护着朝廷赏赐的经书。
远处连着竹筒引水的渠道,流淌着春日的水源;傍晚时分,从山谷中传来稀疏的钟声。
我想续写前人吟咏江潮的诗韵,可又有谁能启发我、唤起我的诗情呢?
以上为【独游富阳普照寺】的翻译。
注释
1. 富阳: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古称“富春”,为富春江畔名邑。
2. 普照寺:位于富阳的一座古寺,始建于唐代,为当地著名佛教寺院。
3. 古邑:古老的城邑。富阳历史悠久,自秦代设县,文化积淀深厚。
4. 唐馀:唐代遗留之物,指普照寺建于唐代,至今尚存。
5. 鹤老依乔木:化用《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之意,象征高洁之士栖于佳处。
6. 龙归护赐书:传说佛寺藏有皇帝御赐经卷,有神龙守护,体现寺庙地位尊崇。
7. 连筒:连接竹筒引水灌溉的设施,俗称“笕水”,常见于山间寺院或田园。
8. 春水远:指通过连筒引来的春水绵延远方。
9. 出谷晚钟疏:傍晚时分,钟声从山谷中缓缓传出,稀疏悠扬,渲染静谧氛围。
10. 江潮韵:可能指前人咏富春江潮水的诗句,亦或泛指山水诗的传统,苏轼欲继其风而感慨无人相和。
以上为【独游富阳普照寺】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独游富阳普照寺时所作,以简练清雅之笔描绘了古寺幽静的景致,并寄托了诗人对历史传承与文学创作的深沉思索。诗中既有对古迹的敬重,也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更在结尾流露出知音难觅、诗情待启的孤寂情怀。全诗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冲淡平和的一面,同时不失其内在的哲思与情感张力。
以上为【独游富阳普照寺】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以“独游”为背景,将地理、历史、宗教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首联点明富阳之古与普照寺之久,奠定全诗厚重的历史基调。颔联以“鹤老”“龙归”两个意象,一实一虚,既写出寺院生态之清幽,又赋予其神话色彩与神圣感。“鹤”象征隐逸高洁,“龙”代表皇权护法,二者并置,凸显寺院的文化双重性。颈联转写实景,“连筒春水”展现人间烟火与自然和谐,“出谷晚钟”则带来空灵禅意,视听结合,动静相宜。尾联由景入情,诗人欲承前人诗脉,却叹无人相启,暗含知音难觅、文心寂寞之慨。整首诗结构严谨,由古及今,由外而内,体现了苏轼融理趣于情景的高超艺术手法,也反映了其晚年对精神共鸣的深切期待。
以上为【独游富阳普照寺】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语淡而味永,不假雕饰而自得风流,东坡晚岁诗境益臻圆熟。”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引冯舒语:“‘鹤老依乔木,龙归护赐书’,十四字有千钧之力,非东坡不能道。”
3. 《历代诗话》载清人吴乔言:“东坡此诗,外若闲适,中怀寂寞,结语‘何人为起予’,真千古文人同叹。”
4. 《苏诗补注》引查慎行评:“连筒写实,晚钟写虚,虚实相生,遂成妙境。”
5. 《唐宋诗醇》评曰:“此诗清旷中寓沈郁,似不经意,而意味深长,足见坡公胸次。”
以上为【独游富阳普照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