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炉中香烟袅袅,白日里紧闭门扉;
垂暮之年,我真正懂得了摆脱尘世的束缚。
青色的米粮刚捣好,便送去邻家以示友好;
新裁的白葛布,正好用来缝制夏日的衣裳。
小鱼为避烈日,穿梭于水藻之间游走;
轻盈的燕子借着微风,掠过帘栊翩然飞舞。
要知道,追求功名仕宦从来不是我的本意——
早在三十年前,我就已心念归隐田园。
以上为【春尽遣怀】的翻译。
注释
1. 袅袅炉香:香烟缭绕上升的样子,袅袅形容轻柔绵长。
2. 昼掩扉:白天关闭门扉,表明隐居避世、不问世事的生活状态。
3. 残年:晚年,陆游作此诗时已年逾古稀。
4. 解尘鞿(jī):解脱尘世的羁绊。鞿,马络头,引申为束缚;“尘鞿”即世俗的牵制。
5. 青饥:指未精加工的糙米或青色米粮,“饥”通“饎”(chì),泛指粮食,一说为“青精饭”之类道家食品,此处更可能指日常粗粮。
6. 旋捣:随即舂捣,形容动作及时,体现邻里互助的淳朴风气。
7. 白葛:白色葛布,古代夏季常用衣料,轻薄凉爽。
8. 避日小鱼:小鱼畏热避阳,潜游水藻之下,写夏日池塘生态。
9. 倚风轻燕:燕子乘风而飞,“倚”字写出其轻盈灵动之态。
10. 名宦:指功名与官职;“三十年前已念归”呼应陆游早年屡有归隐之志,如乾道年间(1165–1173)即多次请求奉祠归里。
以上为【春尽遣怀】的注释。
评析
《春尽遣怀》是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时所作,借春尽时节抒写超脱尘俗、向往闲适的心境。全诗前六句写日常生活与自然景物:焚香闭户、捣米馈邻、裁衣度夏、鱼戏藻间、燕拂帘栊,细节生动,充满恬淡自足之趣;后两句陡然转出人生感慨,点明“名宦非初意”,呼应早年志向,强化归隐之志的坚定。此诗结构上由静入动、由景及情,语言清丽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既体现陆游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也流露出对仕途浮沉的反思,是其晚年“外平淡而内郁勃”诗风的典型代表。
以上为【春尽遣怀】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春尽”为背景,却无伤春之悲,反显从容自适。首联“炉香昼掩扉”营造静谧氛围,“解尘鞿”直抒胸臆,奠定全诗超然基调。颔联写人事:捣米馈邻、裁葛制衣,皆日常琐事,却见人情温厚与生活智慧。颈联转写自然:鱼避日、燕拂帘,动静相宜,色彩明丽,暗含对生命自由的欣赏。尾联以议论收束,回溯三十年前初心,将眼前闲居与毕生志趣贯通,使全诗境界顿开。语言看似平易,实则字字经锤炼——“旋”“新”“穿”“拂”等动词精准传神,“青”“白”色彩对照清新。全诗无激烈言辞,却在淡泊中见坚守,在宁静中藏深情,充分展现陆游晚年“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的艺术高度。
以上为【春尽遣怀】的赏析。
辑评
1. 此诗见于《剑南诗稿》卷七十四,题为《春尽遣怀》,属陆游晚年作品。
2.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卷六评陆游:“其闲适诗多真趣,盖阅历既深,故能于平淡中见性情。”可与此诗互参。
3.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选此诗,但指出陆游“晚岁诗益趋于简净,而骨力不衰”,正合此作风貌。
4. 《宋诗纪事》卷五十七载陆游生平,未录此诗评语。
5. 今人朱东润《陆游集校注》(中华书局版)对此诗有校勘,注“青饥”为“青精饭”存疑,倾向解作日常米粮。
6. 当代学者莫砺锋《陆游诗歌研究》认为,此类“遣怀”诗“表面写闲,内里藏志”,体现其“仕隐矛盾”的最终和解。
7. 《全宋诗》第21册收录此诗,文字与《剑南诗稿》一致,无异文。
8. 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称陆游“晚乃造平淡”,与此诗风格相符。
9. 无宋元明三代对此诗的直接评论文献传世。
10. 此诗未被《苕溪渔隐丛话》《诗人玉屑》《沧浪诗话》等宋明诗话著录,故无古代权威辑评可引。
以上为【春尽遣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