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融设绛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称教馆曰设帐,又回振铎;谦教馆曰糊口,又曰舌耕。师曰西宾,师席曰函丈;学曰家塾,学俸日束脩。桃李在公门,称人弟子之多;首蓿长阑干,奉师饮食之薄。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比学生过于先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谓弟子优于师傅。未得及门,曰宫墙外望;称得秘授,曰衣钵真传。人称杨震为关西夫子,世称贺循为当世儒宗。负笈千里,苏章从师之殷;立雪程门,游杨敬师之至。弟子称师之善教,曰如坐春风之中;学业感师之造成,曰仰沾时雨之化。
翻译
马融设立红色帷帐教学,前面授课,后面陈列歌女舞乐;孔子在杏坛讲学,有贤德弟子七十人,门生三千人。
称设馆教学为“设帐”,又称“振铎”;谦称教书谋生为“糊口”,或叫“舌耕”。
老师尊称为“西宾”,老师的座席称为“函丈”;教学的地方叫“家塾”,学费称“束脩”。
“桃李在公门”,比喻老师门生众多;“苜蓿长阑干”,形容供奉老师的饮食清淡简陋。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比喻学生超越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说弟子胜于师傅。
未能正式拜师求学,叫作“宫墙外望”;得到老师真传,称为“衣钵真传”。
人们尊称杨震为“关西孔子”,世人赞贺循是“当世儒宗”。
苏章“负笈千里”,可见求师之诚恳;游酢、杨时“程门立雪”,彰显尊师之诚心。
学生称赞老师善于教导,说“如坐春风之中”;感激老师成就学业,说“仰沾时雨之化”。
以上为【卷二·师生】的翻译。
注释
马融设绛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汉人马融曾经设立帷帐,前面讲课,后面设立女乐。
称教馆曰设帐,又曰振铎;谦教馆曰糊口,又口舌耕。振铎:摇动铃铛。《尚书》中载,古代每年奏派人摇动铃铛一路上进行教化,故用振铎指教育。
师曰西宾,师席曰函丈。学曰家塾,学俸曰束脩。西代主人坐东面,老师坐西面,故称西宾。
桃李在公门,称人弟子之多;苜蓿长阑干,奉师饮食之薄。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比学生过于先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谓弟子优于师傅。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语出《荀子》
未得及门,曰宫墙外望;称得秘授,曰衣钵真传。《论语》“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此未得及门即指此。
人称杨震为关西夫子,世称贺循为当世儒宗。 杨震:汉人。贺循:晋代人。
负笈千里,苏章从师之殷;立雪程门,游杨敬师之至。苏章:汉人,曾不远千里求学。游杨:指宋代人游酢、杨时。
弟子称师之善教,曰如坐春风之中;学业感师之造成,曰仰昌时雨之化。时雨:合时令的雨。
绛帐:红色帷帐,东汉马融讲课时常设绛帐,后成为教师代称。
振铎:摇铃示警,古代官学掌教者振铎聚众,引申为教化。
西宾: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故尊师为西宾。
束脩:十条干肉,古代拜师礼,后指学费。
苜蓿长阑干:唐代薛令之任太子老师时清贫,盘中只有苜蓿,喻教师生活清苦。
衣钵真传:禅宗以衣钵为法脉信物,泛指得师父真传。
程门立雪:宋代游酢、杨时拜见程颐,侍立雪中至雪深一尺,成为尊师典故。
以上为【卷二·师生】的注释。
评析
此段文字体现了明代蒙学教育的精髓:
知识性与道德性统一:在传授文化常识(如“束脩”“振铎”等词源)的同时,强化“尊师重道”的伦理教育。
历史感与现实性结合:既引用汉代马融、唐代薛令之等历史典故,又融入“舌耕”“糊口”等民间谦称,贴近世俗生活。
隐喻系统的构建:通过“桃李”“春风”“时雨”等自然意象,将教育隐喻为滋养生命的过程,深化文化内涵。
该段落以精炼的骈文形式,浓缩了中国古代师道文化的核心内容。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典故和礼仪知识,更通过历史典范的铺陈,构建了“师严道尊”的价值体系。其语言形式与伦理教化的高度融合,展现了蒙学教材独特的文化传承功能,至今仍对理解传统教育精神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以上为【卷二·师生】的评析。
赏析
典故密集,文化浓缩
全段通过20余个典故,系统梳理中国古代尊师传统:从孔子杏坛设教到程门立雪,构建完整的师道文化谱系。
语言对仗,蒙学特色
采用四六骈文句式,如“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音韵铿锵,利于记诵。
价值导向明确
既强调教师尊严(西宾、函丈),也倡导教学相长(青出于蓝),更通过苏章、游杨的典范树立尊师准则。
以上为【卷二·师生】的赏析。
辑评
清·邹圣脉《幼学琼林补注》:
“师生一篇,典制攸关,尤见古人敬师如父、重道尊贤之至意。”
民国·费有容《幼学琼林笺释》:
“程氏此篇,非徒罗列故实,实将千年师道凝于骈俪,可谓蒙学之纲目。”
当代学者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
“《幼学琼林》的师生篇,是古代教育制度的微型百科,其典故体系成为中国人尊师集体记忆的符号载体。”
以上为【卷二·师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