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疲惫的游子听闻归途遥远而心生忧愁,忽然眼前一亮,登上了通潮阁俯视着长长的桥梁。
贪恋观赏白鹭在秋日江面上横飞的美景,不知不觉间青翠的树林已隐没于傍晚涨起的潮水之中。
以上为【澄迈驿通潮阁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澄迈驿:宋代驿站名,位于今海南省澄迈县,为当时琼州通往大陆的要道。
2. 通潮阁:澄迈驿附近的一座楼阁,因可望见潮水涨落得名。
3. 倦客:疲惫的旅人,诗人自指。苏轼时年六十五岁,自海南北归,久经贬谪,身心俱疲。
4. 归路遥:指从海南北返中原路途遥远,亦寓人生归宿渺茫之意。
5. 眼明:视野开阔,心情为之一振。
6. 飞阁:高耸的楼阁,指通潮阁。
7. 长桥:跨江或临海之桥,具体所指不详,或为通潮阁旁的木桥或石桥。
8. 白鹭横秋浦:白鹭在秋天的水滨上空横飞。“横”字写出其展翅掠过水面的动态美。
9. 青林:苍翠的树林,指岸边植被。
10. 没晚潮:被傍晚上涨的潮水逐渐淹没,暗示时间推移与景色变幻。
以上为【澄迈驿通潮阁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贬谪海南后北归途中所作,抒发了倦旅思归之情与自然美景之间的矛盾心理。诗人以“倦客”自况,道出长期漂泊的辛酸;而“归路遥”三字更添愁绪。然而登阁远眺,视野豁然开朗,情感也随之由抑转扬。后两句写景入神,通过“贪看”与“不觉”的对比,表现诗人沉浸于自然之美而忘却时间流逝的状态,既见其超然物外之趣,亦暗含人生迟暮、光阴易逝之叹。全诗情景交融,语言清丽自然,意境悠远,是苏轼晚年山水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澄迈驿通潮阁二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结构精巧,前两句写情,后两句写景,情由景生,景随情转。首句“倦客愁闻归路遥”直抒胸臆,奠定全诗低沉基调;次句“眼明飞阁俯长桥”陡然一转,视觉与心境同时开阔,形成强烈对比。后两句以细腻笔触描绘秋日江景,“贪看”二字极富人情味,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切眷恋;“不觉青林没晚潮”则巧妙地将时间流逝融入景物变化之中,含蓄隽永。全诗无一字言老,却处处透出迟暮之感;无一句说喜,却又于景物中流露片刻欢愉。这种复杂情绪的交织,正是苏轼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艺术上,诗句对仗工整而不露痕迹,用字精准而富有动感,尤以“横”“没”二字最为传神,展现了苏轼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以上为【澄迈驿通潮阁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作于北归途中,语淡而意浓,景近而神远,盖晚岁锤炼之功也。”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贪看’‘不觉’四字,写出忘机光景,真化工之笔。”
3.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卷五十:“此绍圣四年(1097)南迁时作,或云元符三年(1100)北归所赋。观其气韵和平,当为北归之作。”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四十二:“通潮阁在澄迈驿旁,公北归经此,登览有作。诗意清新,无悲愤之音,见其胸怀旷达。”
5. 赵克宜《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前联写情,后联写景,情景相生,极自然之妙。‘没’字尤耐咀嚼。”
以上为【澄迈驿通潮阁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