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这位先生究竟是怎样的人?他以游戏笔墨获得精神的自由自在。
他的诗如草书大家张旭、怀素之后的余响,又深得画竹的禅意三昧。
时常挥毫绘出树木山石,风格荒诞奇崛,超越常形之外。
世人皆知珍视他的作品,但真正能欣赏其妙处的,唯独我最为深切。
知音自古就难以相合,可他竟匆匆离世,未及久待。
谁说生死能将我们永远阻隔?在心灵深处,我仍仿佛能与他相见,如同晋代郭璞与隗炤那样神交不灭。
以上为【题文与可墨竹,并叙】的翻译。
注释
1. 题文与可墨竹,并叙:此诗原为题画诗,附有序文(即《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称“并叙”。文与可,即文同,北宋画家,善画墨竹,苏轼表兄。
2. 斯人定何人:此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赞叹兼感慨。
3. 游戏得自在:指文同作画时从容洒脱,不受拘束,达到自由境界。
4. 诗鸣草圣馀:文同之诗如草书大家(张旭、怀素)之后的回响,形容其笔意奔放。
5. 兼入竹三昧:精通画竹的禅理与精髓。“三昧”为梵语samādhi音译,意为专注、正定,引申为事物的精义。
6. 时时出木石:常画树木山石,泛指其绘画题材。
7. 荒怪轶象外:风格荒诞奇崛,超出物象常态。
8. 举世知珍之:世人都知道珍惜他的作品。
9. 奄忽不少待:生命短暂,匆匆离去,未能久留。
10. 相见如龚、隗:典出《晋书·郭璞传》,郭璞曾预言隐士隗炤家藏金,死后托梦示其妻取出,喻生死不隔、神交如故。
以上为【题文与可墨竹,并叙】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为悼念挚友文同(字与可)所作,题于其所绘墨竹图上,既赞其艺术造诣,又抒发深切哀思。全诗融诗、书、画、禅于一体,体现苏轼“诗画本一律”的审美理念。前六句极言文同艺术之高妙,将其置于草圣与禅悟交汇的高度;后四句转写知己之情,痛惜知音早逝,然精神不灭,生死无隔。情感由赞颂转入悲慨,终归于超然,展现东坡特有的旷达与深情。
以上为【题文与可墨竹,并叙】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凝练语言概括文同的艺术成就与精神境界。开篇设问,引人思索,继而以“游戏得自在”点出其创作状态之超然。将文同之诗比于“草圣馀”,突出其笔力雄健、气韵贯通;“入竹三昧”则强调其画竹已非技艺层面,而是通达禅理的心灵表达。中间四句写其画风“荒怪轶象外”,突破形似,直追神韵,正是文人画“尚意”精神的体现。后四句情感陡转,从艺术欣赏升华为知己之痛,“赏会独予最”一句,道尽苏轼对文同理解之深,远超世俗赞誉。结尾以“龚、隗”典故收束,将生死之隔化为精神相遇,既哀且壮,极具感染力。全诗结构严谨,情理交融,是苏轼题画诗中的精品。
以上为【题文与可墨竹,并叙】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简劲有味,写与可风致如见,而知己之感,生死不渝。”
2. 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前幅写艺事,后幅写交情,层次井然。‘荒怪轶象外’五字,尽得文湖州竹石之妙。”
3.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起势突兀,中幅跌宕,收处悠然不尽。‘赏会独予最’一句,非东坡不能道。”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屡称文与可画竹‘得其精而忘其粗’,此诗‘入竹三昧’云云,正可互证。末用龚隗事,新而不险,哀而不伤。”
以上为【题文与可墨竹,并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