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空寂的岩洞中传出奇妙的声响,仿佛有风雷在其中回荡。
我只怀疑这岩石中藏有宝剑,是上天派遣六丁神将特意将其劈开。
以上为【雷岩诗】的翻译。
注释
1. 雷岩:地名,具体位置待考,或指某处因声响如雷而得名的岩洞。
2. 空岩:空旷幽深的岩洞。
3. 发灵籁:发出天然美妙的声音。灵籁,指自然界清越动听的声响。
4. 仿佛如风雷:声音似风吼雷鸣,形容岩中回响之宏大。
5. 只疑:只是怀疑,表示一种推测性的惊叹。
6. 函宝剑:藏有宝剑。函,包容、容纳,此处作动词用。
7. 天遣:上天派遣。
8. 六丁:道教中的六位丁神,常被视为护法神或将士,能驱役鬼神、开山破石。
9. 开:开辟、裂开,指神力打开岩石。
以上为【雷岩诗】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游览雷岩时所作,以简练笔触描绘自然奇景,借神话传说赋予岩石神秘色彩。诗中“灵籁”“风雷”写声,“函宝剑”“六丁开”则转为想象与象征,体现诗人对自然之奇的敬畏与哲思。全诗虚实结合,气势雄奇,展现了苏轼融自然、历史与神话于一体的诗歌风格,亦折射其豪放不羁的个性与超然物外的情怀。
以上为【雷岩诗】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虽短,却意境宏阔,构思奇崛。首句“空岩发灵籁”以静衬动,写幽寂岩穴中忽传天籁,引人入胜;次句“仿佛如风雷”进一步夸张渲染,使无形之声具象化,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氛围。后两句陡然转入神话想象,由声及形,推测岩中藏剑,并归因于“天遣六丁开”,既呼应“雷”字之名,又赋予自然景观以神圣来历。这种将物理现象与神话传说融合的手法,体现了苏轼善于“以理入诗,以奇取胜”的艺术特色。同时,宝剑常象征才志与锋芒,或暗含诗人自身抱负难展、藏器待时的感慨。全诗语言凝练,节奏铿锵,短短二十字中蕴含无限遐想,堪称题咏山水之妙笔。
以上为【雷岩诗】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录此诗,称“语带仙骨,非俗笔可摹”。
2. 清·纪昀评苏轼诗云:“每于险绝处见奇思,如此诗‘六丁开’之想,真从天外落笔。”(见《瀛奎律髓汇评》)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二十字中,有声有色,有神话,有寄托,东坡之妙在此。”
以上为【雷岩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