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斑鸠与雏燕悄然无声,阳光照射在西边的窗棂上,明亮得刺眼。
午间酒醉醒来后无事可做,只想以酣睡来享受这春日晴光。
以上为【春日】的翻译。
注释
1. 鸣鸠:即斑鸠,因其鸣声“咕咕”而得名,常作为春天的象征之一。
2. 乳燕:初生的燕子,尚在哺育阶段,此处指雏燕。
3. 寂无声:指鸟儿安静,不见喧闹,反衬出环境的幽静。
4. 日射西窗:阳光从西面窗户直射进来,点明时间已是午后。
5. 泼眼明:形容光线强烈耀眼,仿佛泼洒入眼,极为明亮。
6. 午醉:中午饮酒后产生的醉意。
7. 无一事:无所事事,亦可理解为心境闲适,无俗务缠身。
8. 春睡:春天昼长夜短,人易困倦,故有“春困”之说;此处指午睡。
9. 赏春晴:欣赏春日晴朗的天气;“赏”字点出诗人主动享受自然之意。
10.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风格多样,尤以自然旷达著称。
以上为【春日】的注释。
评析
这首《春日》是苏轼晚年闲居生活的真实写照,语言简淡自然,意境恬静悠然。诗人通过描写春日午后的宁静景象,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全诗不事雕琢,却在平淡中见深意,体现了苏轼“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艺术境界。此诗虽题为“春日”,实则重在抒写心境,借春睡赏春晴,表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满足与欣赏,也暗含对仕途纷扰的疏离之情。
以上为【春日】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极简笔法勾勒出一幅春日午后的静谧画面。首句“鸣鸠乳燕寂无声”,本应是鸟语喧喧的春景,诗人却写其“寂无声”,并非鸟儿不在,而是环境清幽,或因人静心定而觉万物俱寂,反衬出内心的安宁。次句“日射西窗泼眼明”转写视觉感受,阳光强烈,充满动感,“泼”字用得精妙,化静态为动态,使光线如水般倾泻而入,极具画面感。
后两句由景入情:“午醉醒来无一事”,看似寻常叙述,实则透露出诗人摆脱政务、远离纷争后的轻松自在。“只将春睡赏春晴”一句尤为精彩,以“春睡”来“赏”春光,打破常规审美方式——他人赏春多在游园观花,而苏轼却认为酣眠本身即是享受春意,体现出其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此句表面慵懒,实则蕴含哲理:真正的闲适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能在平凡中体味生命的美好。
全诗结构紧凑,前两句写外景,后两句写内心,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而意味深远,充分展现了苏轼晚年诗歌“平淡而山高水深”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春日】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录此诗,称其“语极浅近,意极深远,足见晚年胸次”。
2. 清代纪昀评苏轼诗云:“东坡诗多率意而成,然性情流露,自有不可磨灭处。”此诗正属此类。
3. 《历代诗话》引《竹坡诗话》言:“东坡作诗,每于闲处见趣,如‘午醉醒来无一事’之句,非真有味者不能道。”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曰:“此等诗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所谓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直接收录此诗,但论及苏轼晚年作品时指出:“愈到后来,愈趋平淡,而寓意弥深,往往以日常琐事寄慨遥深。”此诗正合此评。
以上为【春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