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两座宫门般的山峰映照着晨光,洒在短小的亭子上;直到如今,猿猴与鸟儿仍在青荧幽暗的山林中哀鸣。君王从这里开始向西巡游狩猎,再次让鱼龙在洞庭湖中起舞。
以上为【宿建封寺,晓登尽善亭,望韶石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宿建封寺:夜晚留宿于建封寺。建封寺,位于今湖南境内,具体位置待考,或与韶石山有关。
2. 尽善亭:寺中一亭名,诗人清晨登临之所。
3. 韶石:即韶石山,在今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境内,相传舜帝南巡曾在此奏《韶乐》,故名。
4. 双阙:原指宫殿前的两座楼观,此处比喻两座对峙如门阙的山峰。
5. 浮光:晨曦之光,初升太阳的光辉。
6. 短亭:供行人歇息的小亭,此处或指尽善亭,亦可能泛指山间小筑。
7. 青荧:青翠幽暗之色,常用于描写夜或清晨山林的幽深景象。
8. 君王:指传说中南巡的舜帝。据《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
9. 西巡狩:古代帝王巡视西部疆土,此处或为泛指巡游,并非实指方向。
10. 鱼龙舞洞庭:化用《九歌》“鱼鳞屋兮龙堂”及汉代鼓吹曲意象,形容水族腾跃,象征帝王仪仗之盛或自然奇观。
以上为【宿建封寺,晓登尽善亭,望韶石三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宿建封寺,晓登尽善亭,望韶石三首》之一,借登高远望之景,抒发历史兴亡之感。诗中“双阙”喻指山形如宫殿门阙,暗示昔日帝王遗迹;“猿鸟啸青荧”渲染出荒凉幽寂的氛围,暗含对往昔繁华不再的慨叹。“君王自此西巡狩”追述古代帝王巡游之事,而“再使鱼龙舞洞庭”则以神话笔法写出自然之壮丽与历史之回响。全诗融写景、怀古、想象于一体,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沉郁苍茫的一面。
以上为【宿建封寺,晓登尽善亭,望韶石三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是苏轼晚年贬谪途中所作组诗之一,通过清晨登亭远眺韶石的所见所感,将自然景观与历史传说紧密结合。首句“双阙浮光照短亭”以宏阔笔触勾勒出日出时分山川沐浴晨光的景象,“双阙”之喻既写山势雄奇,又暗含帝王气象,为后文怀古埋下伏笔。次句“至今猿鸟啸青荧”陡转笔调,以凄清之声打破宁静,营造出古今交织、盛衰无常的苍凉意境。后两句由景入史,追忆舜帝南巡旧事,“君王自此西巡狩”虽地理上或有出入(舜南巡而非西巡),但诗人借此构建一种历史仪式感;末句“再使鱼龙舞洞庭”则以浪漫想象拓展空间,将视线引向浩渺洞庭,赋予自然以灵性与动感,既呼应《韶乐》教化万类的传说,也折射出诗人胸中激荡的历史情怀。全诗短短四句,时空纵横,虚实相生,展现了苏轼驾驭题材的高度艺术功力。
以上为【宿建封寺,晓登尽善亭,望韶石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三十七注:“此诗作于绍圣元年(1094)贬惠州道中,途经湘南,登建封寺尽善亭而作。”
2.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双阙’状山势之峻,‘浮光’写朝气之新,而‘猿鸟啸青荧’一句顿觉凄然,盖寓迁客孤踪之感。”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提及:“东坡晚年诗多融地理、传说、个人遭际于一体,此类登临怀古之作尤见其思想之深沉。”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评此首:“因韶石思舜迹,因舜迹想巡狩,因巡狩及洞庭,思路绵邈,不落窠臼。”
5. 孔凡礼《苏轼年谱》卷二十七载:“绍圣元年九月,轼过郴州,有《宿建封寺》诗,盖触景生情,托古以抒愤懑也。”
以上为【宿建封寺,晓登尽善亭,望韶石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