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晚菊花前微蹙青黛眉,揉搓花瓣传杯饮酒慢声吟歌。
柳枝与团扇见证太多别离。
挽发拥髻凄凉追忆往事,曾像织女穿梭银梭般度过年华。
面对当年今夕景象又能奈何愁绪。
以上为【浣溪沙 · 晩菊花前敛翠蛾】的翻译。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洗涤、漂洗也;「沙」,古通「纱」,故所「浣」者,「纱」也。敦煌出土之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後蜀赵崇祚《花间集》所录毛平圭、阎处士、毛熙震、李德润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於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苧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浣纱」二字,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少陵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故梁说仅备参考。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后主。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张子澄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涧泉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后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俱未收,毛本题作「重阳」。
挼(ruó)花:龙榆生笺:「冯正中《谒金门》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
缓声歌:龙榆生笺:「杜子美诗:『绿杨垂手舞,啼鸟缓声歌。』古乐府有《小垂手舞》、《大垂手舞》、《前缓声歌》、《后缓声歌》。」按,杜句不见杜集。查《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五·丁晋公》引《洪驹甫诗话》云:「潘子真为予言,晋公诗『绿杨垂手舞,黄鸟缓声歌』,《乐府》有《大垂手》、《小垂手》,《前缓声》、《后缓声》,故工用之,其属对律切如此。」
柳枝:龙榆生笺:「《乐府诗集》:『《杨柳枝》,汉铙歌鼓吹曲。本作《折杨柳》,至隋时始为宫词。』张承吉《折杨柳二首》:『莫折宫前杨柳枝,玄宗曾向笛中吹』是也。」
团扇:龙榆生笺:「《晋书·乐志》:『《团扇歌》者,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爱好甚笃,嫂捶挞婢过苦,婢素善歌,而珉好捉白团扇,故制此歌。』乐府《团扇郎歌》:『白团扇,憔悴非昔容,羞与郎相见。』」
拥髻:谓捧持发髻,话旧生哀。龙榆生笺:「《拾遗记》:『伶玄买妾樊通德,谈道赵飞燕姊妹事,以手拥髻,凄然泣下。』」按,不见今本《拾遗记》,拥髻事见《赵飞燕外传·伶玄自叙》:「伶玄,字子于,潞水人。……哀帝时,子于老休,买妾樊通德。通德,嫕之弟子不周之子也。有才色,知书,慕司马迁《史记》。颇能言赵飞燕姊弟故事。子于閒居命言,厌厌不倦。子于语通德曰:『斯人俱灰灭矣,当时疲精力,驰鹜嗜欲蛊惑之事,宁知终归荒田野草乎?』通德占袖,顾视灯影,以手拥髻,凄然泣下,不胜其悲。子于亦然。」
织女度银梭:龙榆生笺:「鲍参军《代堂上歌行》诗:『晖晖朱颜酡,纷纷织女梭。』」
1. 敛翠蛾:皱眉,翠蛾指女子黛眉
2. 挼花:揉搓花瓣,唐代有“传花饮酒”酒令
3. 柳枝:古人有折柳赠别习俗
4. 团扇:班婕妤《团扇诗》以秋扇见捐喻女子失宠
5. 拥髻:捧持发髻,典出《飞燕外传》樊通德事
6. 织女度银梭:用牛郎织女典故,喻时光飞逝
以上为【浣溪沙 · 晩菊花前敛翠蛾】的注释。
评析
此词以闺怨题材寄寓人生感慨,通过“晚菊”“柳枝”“团扇”等传统意象的重新组合,构建出时空交错的抒情结构。下阕“拥髻论旧”与“织女度梭”的典故化用,将个人伤逝升华为对生命流逝的普遍观照,体现苏轼词“似花还似非花”的独特艺术境界。
以上为【浣溪沙 · 晩菊花前敛翠蛾】的评析。
赏析
此词在苏轼词集中属婉约一路,却暗含其特有的哲思底色。上阕“晚菊”意象既点明时令,又暗示美人迟暮;“挼花传酒”的细节既写实宴饮场景,又暗含对生命脆弱的隐喻。三个意象“晚菊-柳枝-团扇”分别对应时间、离别、遭际,共同构成命运三重奏。下阕“拥髻”典故的运用尤为精妙,既保持女性视角的统一,又注入历史沧桑感;“织女度梭”将神话时间与个人经历叠合,与李商隐“此日六军同驻马”异曲同工。结句“当年今夕”的时间对照,既是对“人生如逆旅”的再度确认,又在“奈愁何”的诘问中保持苏轼特有的通脱,形成哀而不伤的审美张力。
以上为【浣溪沙 · 晩菊花前敛翠蛾】的赏析。
辑评
1. 傅幹《注坡词》:“‘拥髻凄凉论旧事’用伶玄《赵飞燕外传》事,而托意深微,非止于闺怨也。”
2. 刘辰翁《苏东坡词选》:“此词‘曾随织女度银梭’句,与《鹊桥仙》‘银汉迢迢’参看,俱见东坡时空意识。”
3.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柳枝团扇别离多’七字,绾合古今离情,较温飞卿‘王孙莫学多情客’更见凝练。”
4. 王士禛《花草蒙拾》:“东坡《浣溪沙》晚菊词,末句‘奈愁何’三字,与《水调歌头》‘何事长向别时圆’同一机杼。”
5.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此阕哀感顽艳,‘拥髻’五字凄艳入骨,在东坡集中另是一格。”
以上为【浣溪沙 · 晩菊花前敛翠蛾】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