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所奔趋我独弃,我已有馀彼不足。
鹿门有月树下行,虎溪无风舟上宿。
翻译
襄阳的庞公年轻时便不拘小节,行为洒脱,虽年岁渐老,白发苍苍,却既未出家为僧(不髡),也不流于世俗。世人争相追逐的东西,唯独他选择舍弃;他认为自己内心丰足有余,而那些追逐者反而精神贫乏、有所不足。他在鹿门山月光下的树林中漫步,在虎溪边无风的夜晚停舟夜宿,过着清幽高洁的生活。他并不认识当年捕鱼的隐士(指严光之类人物),却只欣赏顾长康所画的金粟如来像,寄托超然之志。如今他闭口不再多言世事,正如杜预“杜门”以避祸患;但庞公为人始终坦荡正直,从不阿谀逢迎、曲意迎合。若有人从东西各方来问这位老翁近况,就告诉他们:他正守着一盏明灯,照亮着华美的屋宇——象征其德行光明,照耀人间。
以上为【庞公】的翻译。
注释
1. 庞公:指庞德公,东汉末年襄阳著名隐士,与诸葛亮、司马徽等人交好,拒绝征辟,隐居鹿门山。
2. 少检束:年轻时就不受礼法拘束,行为自由洒脱。
3. 不髡(kūn):古代剃发为刑或僧人标志,此处指未出家为僧,亦未受刑罚。
4. 世所奔趋我独弃:世人热衷追逐名利权位,而庞公却主动舍弃。
5. 我已有馀彼不足:出自《老子》“知足者富”,意谓内心满足则富足,贪求者反显匮乏。
6. 鹿门:鹿门山,在今湖北襄阳,庞德公隐居之地,后成为隐逸文化的象征。
7. 虎溪:原指庐山东林寺前之溪,传说慧远送客不过溪,陶渊明、陆修静来访时破例越溪,后称“虎溪三笑”,象征儒释道交融。此处借指清幽隐居之所。
8. 捕鱼客:可能指严光(子陵),曾垂钓富春江,为东汉高士,喻隐逸之人。
9. 长康画金粟:顾恺之(字长康)善画佛像,“金粟如来”即维摩诘居士之前身,传说其为古佛化身。此处指庞公欣赏佛教艺术,寓其精神超越尘俗。
10. 杜口如今不复言:借用春秋晋国大夫杜蒉“杜门”典故,或指杜预晚年闭门著书,喻沉默避世。亦可理解为效法古人缄口不言时政。
11. 不曲局:不弯曲、不偏私,形容为人正直坦率。“曲局”即阿谀逢迎、委曲求全。
12. 明灯照华屋:比喻德行光明,虽隐居而影响深远,亦或暗含佛家智慧之灯照亮世间之意。
以上为【庞公】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咏东汉末年襄阳隐士庞德公(即“庞公”)之高风亮节,抒发自己对超脱世俗、坚守本心的人生理想的向往。全诗融历史人物、佛道意象与个人情怀于一体,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庞公“不趋世、不曲局”的人格赞颂,反衬出当时官场倾轧、人心险恶的社会现实,也表达了自己在仕途挫折后转向精神自守的心境。诗中“明灯照华屋”一句尤为精妙,既写隐者德辉内蕴,又暗含济世之志未泯,是苏轼“外儒内道”思想的诗意体现。
以上为【庞公】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借古抒怀之作,以庞德公为理想人格的化身,展现其对独立人格与精神自由的追求。开篇即点出庞公“少检束”而“不俗”,奠定其超凡脱俗的形象基调。继而以“世所奔趋我独弃”形成强烈对比,凸显其价值取向之卓然独立。中间两联运用“鹿门”“虎溪”等典型隐逸意象,营造出空灵静谧的境界,同时通过“不识捕鱼客,但爱长康画金粟”一句,巧妙将道教隐逸传统与佛教审美结合,显示庞公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与超越性。尾联“杜口不言”与“不曲局”并提,强调其沉默中的坚守与正直;“明灯照华屋”则如神来之笔,使全诗由隐逸之幽转入光明之象,暗示真正的高士虽处江湖之远,其德行仍能辉映人间。整首诗结构严谨,用典精当,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体现了苏轼晚期诗歌沉郁顿挫而又通达圆融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庞公】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托意深远,借庞公以自况,语淡而味厚,非徒摹形迹者所能及。”
2. 清代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卷二十三评:“‘明灯照华屋’五字,寓意深微,盖谓虽隐而德不晦,犹能光照天下,此东坡胸次之大处。”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通体皆从《庄子》《列子》得气,而归于儒家之正,所谓外道内儒者,东坡最擅此境。‘我已有馀彼不足’,直是《道德经》中语,却自然融入诗中。”
4. 钱钟书《谈艺录》第七则提及:“苏诗喜用佛老语而不堕玄虚,如此诗‘长康画金粟’‘明灯照华屋’,皆实有寄托,非泛作禅偈。”
5.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评此诗云:“借庞公以抒己志,不独咏古人也。‘不曲局’三字,实公一生立身之本,故特标而出之。”
以上为【庞公】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