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何时才能泛舟于太湖之上,实现昔日的梦想?如今满眼所见是庐山,但恍然觉得一切已非旧时模样。春草池塘边,仿佛梦见谢惠连那样的才情;上林苑中鸿雁飞回,恰似苏子卿归汉的时刻。水的清香让我知道这是曹溪的源头,双眼清净如同共看古代佛衣般明澈。若不向南华寺中点燃一炷香火皈依禅门,这一生又何处才是真正的归宿?
以上为【昔在九江,与苏伯固唱和。其略曰:「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横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的翻译。
注释
1. 九江:今江西九江市,宋代为江州,地处长江南岸,临近庐山。
2. 苏伯固:名过,字伯固,苏轼之子,亦工诗文,常随父贬谪各地。此处或为父子唱和之记,题中“与苏伯固唱和”实为父子之情的诗意表达。
3. 震泽:即太湖,古称震泽,在今江苏南部,为江南著名湖泊。
4. 庐山: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南,为著名风景与佛教圣地,苏轼多次游历并赋诗咏叹。
5. 惠连梦:典出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下自注:“此句有神助,尝梦惠连(其族弟谢惠连),遂得此句。”后以“惠连梦”喻诗才灵感或兄弟情谊。
6. 上林鸿雁子卿归:上林,指上林苑,汉代皇家园林,借指京城;子卿,西汉苏武,字子卿,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持节不屈,终得归汉,传说以鸿雁传书。此句暗喻久别归乡或忠贞守节后的归来。
7. 曹溪口:曹溪为禅宗六祖慧能弘法之地,在广东韶关南华寺旁,被视为禅宗圣地。此处借指佛法清净之源。
8. 眼净同看古佛衣:佛教传说佛陀涅槃后留下“佛衣”作为信物,象征正法传承。“眼净”谓心无尘垢,能见真实。此句意为心灵清净,可共睹佛法真谛。
9. 南华:即南华寺,位于广东韶关,原名宝林寺,后改南华寺,为六祖慧能驻锡传法之所,禅宗重要祖庭。
10. 结香火:指皈依佛门,焚香礼佛,结下佛缘。
以上为【昔在九江,与苏伯固唱和。其略曰:「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横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抒发了他对人生归宿、仕途沉浮与佛道思想交织的复杂情感。诗中融合梦境与现实、友情与乡愁、儒志与禅心,既回顾了早年与友人苏伯固在九江唱和的情景,又借梦境表达对理想境界的向往。面对现实变迁与人生迟暮,诗人转向佛教寻求精神依托,表现出“此生何处是真依”的深切追问。全诗意境开阔,用典自然,情感深沉而含蓄,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冲淡而又不失哲思的特点。
以上为【昔在九江,与苏伯固唱和。其略曰:「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横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由梦入笔,追忆早年与子苏过在九江共吟“扁舟震泽”的豪情壮梦,而今身临庐山,却觉物是人非,顿生沧桑之感。“定何时”三字透露出理想未酬的怅惘。颔联巧用双典:“春草池塘”化用谢灵运梦谢惠连得佳句之事,既写眼前春景,又暗含对才情与亲情的眷恋;“上林鸿雁”则以苏武归汉喻自身历经贬谪终得安定,语义深婉,家国之思隐然其中。颈联转入禅境,“曹溪口”与“古佛衣”皆禅宗核心意象,表明诗人欲借佛法洗涤尘心、洞察本真。尾联直抒胸臆,发出“此生何处是真依”的终极叩问,将全诗推向哲理高度——在宦海浮沉之后,唯有佛门或可安顿灵魂。整首诗融情、景、典、理于一体,语言清丽而意蕴深远,展现了苏轼晚年“外儒内禅”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昔在九江,与苏伯固唱和。其略曰:「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横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感慨身世,寄意禅玄,非徒模山范水者可比。”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三:“前四句回忆唱和,情景交融;后四句转入禅悟,自然不滞。‘水香’‘眼净’二语尤见澄明之境。”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晚岁诗多带禅味,此篇尤为典型。‘不向南华结香火,此生何处是真依’,语似平淡,实含万般无奈与彻悟。”
4. 钱钟书《谈艺录》:“苏诗善以梦起兴,此篇‘我梦扁舟’云云,遥应早岁诗句,今昔对照,悲欢交集,而收束于禅门之问,正是坡老一生出处心事之写照。”
以上为【昔在九江,与苏伯固唱和。其略曰:「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横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